CCTV.com消息(360度):説起環保風暴,大家一定不會陌生,這些年來,環保部門為了遏止各地污染事件上升的勢頭,採取了像環評執法、點名批評、媒體曝光等一系列被媒體稱為“風暴”式的執法行動,不過這些行動雖然在短時間內起到了一定效果,但仍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那麼,有沒有一種長效機制來保護環境治理污染呢?近來,環保總局正在推行一系列環境經濟政策,就是在嘗試用經濟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今天,國家環保總局和證監會正式發佈以“上市公司環保核查制度”和“環境信息披露制度”為核心的綠色證券政策。把企業的環保信息也作為能否上市的重要條件。
根據這一政策,冶金、火電、建材、造紙等13類重污染行業的公司申請首發上市或再融資的,必須進行環保核查。未取得環保核查意見的,證監會不受理申請。
核查內容包括主要污染物排放是否達標、工業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是否達到100%安全處置、環境影響評價是否合格等。
在環境信息披露方面,環保總局將定期向證監會通報上市公司環境信息以及未按規定披露環境信息的企業名單,證監會將按照有關規定向投資者公佈相關信息。當發生可能使上市公司股價出現較大波動的與環保相關的重大事件時,上市公司應當及時披露。
綠色證券政策不僅可以促進上市公司改進環境表現,更有助於保護投資者利益。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對環境信息的披露還很不到位,甚至一些公司受到環境行政處罰後,仍沒有及時披露信息,致使投資者理性選擇股票缺少足夠的信息。另外,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企業在資本市場融資後,一旦發生環境事故,將嚴重損害投資者利益。
在國家節能減排政策不斷強化的大趨勢下,高能耗、高污染上市企業潛伏著較大的資本風險,這類上市公司的環境風險很可能轉化為投資者的資本風險。
國家環保總局政策法規司 副司長 別濤:例如2007年初的區域限批政策,使大唐發電、華電國際等相關上市公司的股價明顯弱于同期市場的整體表現。
責編:彭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