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視頻]農業基礎薄弱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觀

 

CCTV.com  2008年02月01日 02:05  來源:CCTV.com  
進入[360度]>>

    CCTV.com消息(360度):今天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發佈會,中央農村工作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在會上向新聞媒體解讀2008中央一號文件。 會上説,繼2004年以來,中央連續五年在"一號文件"中部署"三農"工作,五個"一號文件"都突出強調了一個核心,就是加強農業基礎建設。

    俗話説,高樓萬丈平地起,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而農業基礎建設又是農業的基礎, 需要堅持不懈地下大氣力夯實夯牢。相比發達國家,我國的農業基礎比較薄弱,這既是多年積累的老問題,也是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凸顯的新矛盾。那麼,農業基礎建設對於農業、農村和農民又有著怎樣的現實含義呢?

    帶著這個問題,我們走訪了河北省石家莊市東佐村這樣一個普通的村莊。這個村有3000多人口,近4000畝耕地,農民人均年收入5000元,像絕大多數農村一樣,這裡的基礎建設包括農田水利、鄉村道路、教育、醫療、文化等幾個方面,大體可以歸結為農村和農業兩大類。儘管這幾年,國家實施一系列惠農政策,但東佐的基礎薄弱問題依然沒有發生根本改觀。比如村小學到今年才剛剛完成危房改造。

    東佐村村支書張敏傑:一共大小連地面是7次,應該7次的投入,總投資下來是30多萬。

    東佐去年因為城區建設徵地的補償款,才有了收入把已經走了30多年的村路用水泥改造硬化了,與此相應,農業生産也基本還在依靠六七十年代建設起的農業基礎設施。

    由於地下水位下降,目前東佐60多個灌溉機井的深度平均達到30米,由於渠道都是露天的土壟溝,蒸發滲漏嚴重,農民澆一畝地用的時間和成本這幾年就翻了一倍。考慮到東佐是畝産小麥和玉米都在1000斤以上的重要産糧區,當地政府正抓緊鋪設防滲管道,節水改造。

    東佐村是全國60多萬個村的一個縮影,當前我國中低産田面積佔全國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二,病險水庫佔三分之一,一半以上耕地得不到有效灌溉,農業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靠天吃飯的問題。全國還有3億多農村人口飲水未達到安全標準,3萬多個行政村不通公路,農民生活性基礎設施條件落後,為此,從2004年以來,伴隨著5個一號文件,中央財政支農投入從每年1500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4200億元,今年投入問題又被放到文件的第一條,按照財政支農投入增量要明顯高於上年的要求,今年中央財政支農投入增幅將超過1000億元。但由於農村範圍廣、需要投入的多,真正用於基礎建設的資金並不充足,像東佐去年爭取到的上級各種基礎建設投入也就4、5萬元,多數投入還得依靠村集體自己解決。

    記者:這是東佐村集體資産承包合同,就在一年前這個合同的數量還只有16份,現在已經增加到66份,這是東佐採取的一項新舉措,通過清理過去不合理使用的集體資産,重新發包,這50多個項目就為東佐一年增加收入6、7萬元。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過去東佐一年的集體收入就7、8萬元,只夠修200米左右的街道。但現在即便是加上這6、7萬收入,相比與投入的實際需要來看,依然有很大差距。

    東佐村會計張文行:幹部工資六萬多,職工工資,固定用工、長期用工和短期用工這個得五六萬,清運垃圾至少得六七萬,清掃垃圾有個二三萬。

    由於集體收入只能維持村裏的人頭費用,基礎設施建設多數是無從著落,直接制約著農業生産和農村發展。去年以來,糧食、豬肉等大宗農産品供需偏緊,更加突現農業基礎建設的重要性。為此今年一號文件聚焦農業基礎,提出加大投入力度,改造中低産田,繼續實施灌區節水改造,支持農村節水灌溉、人畜飲水、鄉村道路、農村水電等方面的建設,加強了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人民日報社論認為, 2008年的一號文件是黨中央、國務院送給九億農民的一份新春賀禮。中央至所以送出這份賀禮, 是基於政府對我國的農業發展階段有一個清醒地判斷,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農業農村正在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出現了很多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農業資源環境和市場約束增強,保障農産品供求平衡、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 要解決這此矛盾和問題, 加強農業基礎建設, 建立農業長效機制才是根本出路。

責編:王超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