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拉近市長市民的距離,市長百姓齊心共謀北京發展大計。《新京報》聯合北京社區網開設《我給市長進一言》欄目,以展現市民對北京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民生構建等方面的看法、願望與建議。
郭金龍
11月30日,北京市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次會議決定,郭金龍任北京市副市長、代理市長。面對媒體的郭金龍嚴謹而友善,當記者稱其為“郭市長”時,他笑瞇瞇地糾正説:“注意,是代市長。”當被問及最喜歡北京什麼時,他沒有猶豫,笑容滿面地回答説:“我最喜歡北京的人民。”記者 趙亢 攝
郭金龍亮相會場:我最喜歡北京的人民
尊敬的郭金龍代市長:
有時候地域歧視這件事是很奇怪的。北京人在別人的印象裏,總是把非北京人稱作外地人。
當這麼稱呼久了,所謂的“外地人”就很反感,反唇相譏中最鋒利的兩句之一是“北京不是你的”,另外一句是“北京這麼多成就,有多少是你們北京人做出來的?”這話有道理。
作為一位鑲黃旗的北京市民,我認為一個城市能夠成其大,僅僅憑着當地人是沒有辦法做到的,不論是經濟、物産還是人才,沒有哪個城市是能夠包攬一切出産而無需外求。當年秦朝李斯的《諫逐客書》説的再明白沒有了,只是憑着秦朝的資源,別説六合混一,是不是能有生存的機會都很難説。
北京的門檻一直是很高的。這個高不光是體現在“京城米貴、居大不易”上,而是人為的門檻實在是太高。“米貴”固然是事實,可對於外來的人員來説,這個“米”是貴上加貴。人為的原因走到了極致,就是前兩年某教授提出的“不是大專以上學歷者不能進京”的建議。這何止是京城米貴?
而目前這個門檻也沒有降低多少,首先是一種資格制度在限制着。譬如暫住證,雖然失去了當初的作用,但很多時候依然是一種區別“北京人”與“外地人”的分水嶺,不但在找工作的時候這個證件是需要的,就是在租房子的時候,這也是必要的證件之一。這其實間接地提高了外來人員的生存成本,還表現了一種“地主”對於外來人員的不信任與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