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新聞社區):今天的“兩會聚焦”要從我手裏的這幾張照片説起,這是去年7月18號,一位記者在濟南市街頭拍攝的,照片記錄下的正是那場震驚全國的濟南特大暴雨中的感人一幕。當時,一個年輕女孩兒被激流衝到了一輛麵包車的車輪下,立刻被洶湧的洪水淹沒,千鈞一髮之際,交警和許多過路人一起手拉手組成了一道結實的人鏈,從滔滔洪水中救出了女孩兒。
山東臺記者 劉駿:這裡就是當時大家一起營救落水女孩兒的那個路口,在負責這個路口秩序的濟南市歷下交警大隊濼源中隊,我們找到了當時參與救人的交警孫晶 。
濟南市歷下交警大隊濼源中隊中隊長 孫晶:(當時)很短的時間,這一片就成了一片汪洋了,水大概到膝蓋以上(的位置),有一個人喊了一聲,説車底下有一隻手在伸,這樣我們的民警,協勤員,加上過路的群眾,一共十幾個人,看不見人啊,光伸手去摸,好歹把她從車底下摸着了,然後七手八腳地把她救出來了。
這組救人照片登上報紙後,人們陸續認出那些熱心人,這裡面就包括當時正乘坐校車下班回家的山東省政協委員鄧相超。
山東省政協委員 鄧相超:我當時什麼都沒想,一個心思就是救人。這是每一個人的本能吧。
對於親身體驗了在洪水中救人的鄧相超來説,7月18號這場特大暴雨實實在在地砸在了他的心頭上。從下午5點大雨突降,到晚上8點半雨勢漸小,3個半小時內,濟南市區最大降水量達180毫米,是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歷史最大值。而突如其來的暴雨造成濟南市重大人員傷亡、部分地區受災嚴重、大部分路段交通癱瘓,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2億元。一座城市為什麼會在轉瞬之間變成一片澤國?痛定思痛,鄧相超開始了走訪和調研。
山東省政協委員 鄧相超:一方面是濟南的特殊地形,南部是山區,北邊是黃河,大概南北的高差是400多米;再一個原因,是濟南歷史形成的,一些天然的排洪渠道有的被填埋了,有的被封蓋了,失去了排泄洪水的功能,第三個原因,就是濟南地下排污管道和泄洪管道狹窄。
鄧相超在調查中與長期從事生態環境研究的濟南市政協委員孔翔宇一拍即合,孔翔宇早從四年前就開始關注着濟南市的城市科學規劃,他提出的一些城市規劃建議已經被納入到山東省的“十一五”規劃中,在他看來,這場災難的背後根源深刻。
濟南市政協委員 孔翔宇:這些年來我們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強調了一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的快速發展,而忽略了對自然環境的保護,自然的因素,自然的規律往往被人們所忽視,忽視的結果必然要帶來一系列的災難,濟南的例子就是一個教訓。
大自然用自己的方式給人們敲響了警鐘,從災難中復原的濟南人也立刻開始了行動。在政府和專家的共同努力下,一系列城市建設改革方案迅速出臺並逐一提上日程。
山東臺記者 劉駿:在我旁邊的就是位於濟南市北部城區的小清河,它也是濟南市主城區唯一的防洪除澇和排污河道,“七一八”之後,濟南市政府組織專家制定了一整套小清河綜合治理方案,其中的景觀改造方案還面向全體市民進行了公示,去年11月6號,小清河綜合治理工程正式啟動。
濟南市小清河開發建設投融資管理中心副主任 安玉坤:主要措施,是把河道(寬度)由現在的50米,拓寬至90米到130米,河道的防洪標準由現在的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河道的除澇標準,由現在的5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
小清河綜合治理工程預計將於明年6月前全部完成,而它只是濟南市防洪除澇系統整治的一部分。針對濟南的地形、城建等實際情況,改進後的城市洪水防禦體系一方面在南部山區實行洪水跨流域分洪、減少馬路行洪,另一方面對北部低窪地區的排水工程進行治理改造,加快澇水排泄。除此之外,濟南市還完善了特殊天氣和突發情況預警機制;在一些容易發生危險的地點和路段,安裝防護欄、增設警示標誌。
雖然政府已經開始行動,“七一八”帶來的傷痛也在慢慢淡去,但它留下的反思卻依然深刻。在今年的山東省兩會上,許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不約而同提交了關於加強城市科學規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議案和提案,鄧相超根據自己的調研提交的關於《“七一八”暴雨之後濟南城建的反思和建議》更是得到許多政協委員的附議,他們的聲音也再次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濟南市公用事業排水管理服務中心主任 王俊勝:省兩會期間,一些代表的議案和提案對我們城市防洪工作有很大的提示和借鑒作用,我們也組織了專人進行研究,我們下一步包括一些決策支持系統、一些防洪的架構體系、還有防洪預案要進一步加強。
責編:程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