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360度):今天的民生調查關注的是住房問題。1998年,中國正式啟動了住房制度改革,其核心是“取消福利分房、實現居民住宅貨幣化、私有化”。十年中,中國人對房子的感受發生了徹底的改變,很多人不再想如何能分到房,而是想如何能買到房。十年間,的確有數不清的中國家庭擁有了自己的住房,而在去年,國內總體房價也達到了十年來的最高峰,相當多的人發現離實現自己的住房夢越來越遠。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越來越明確地把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作為政府責任來擔當。在落實這個責任中,各地有各地的做法,最近我們的記者就到了福建的廈門採訪,這裡創立了保障性住房的廈門模式,那裏的情況究竟怎麼樣?我們一起看一下。
振興社區是廈門的老居民區,也是廈門人口密度最大的居民區。住在這裡的普通工薪階層,收入並不高,住房條件也亟待改善。
從1981年開始,老廈門市民潘佳福一家5口就住在這裡,隨着兒子結婚,孫子出世,人口越來越多,房子越住越窄。瘋長的房價,也讓這個家庭買商品房的願望基本破滅。要是在一年前,老廈門市民 潘佳福談起這些肯定是一籌莫展,而如今,他卻很輕鬆,因為按照廈門市社會保障性住房的相關政策,兩個小兒子都各自申請了一套面積40多平米的社會保障性租賃房。
廈門市民潘佳福:有一個三四十平米的房子就好了,他找對象也方便了,我再也不用睡閣樓了,可以到地下來了。
2007年以來,廈門市政府拿出市區內17塊土地用於建設保障性住房;一年中安排15億專用資金,佔年初政府土地出讓凈收益預算的65%,遠遠高於國家規定10%的水平;廈門每新建4套新房,就有一套是保障性住宅,專門提供給買不起商品房的中低收入人群。在高房價盛行的時代,這種做法被稱為解決城市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難題的“廈門模式”。
記者:我身後正在建設的這4棟住宅就是位於廈門市中心的保障性住房項目“萬景公寓”,它的價格是每平米4000,而它旁邊的商品房價格已經賣到了將近20000元每平米,同樣的地段同樣的環境,房價相差5倍之多。
廈門市建設與管理局副局長吳振志:我們這個廳、陽臺目前都已經裝修好了,標準是按每平方米200元錢的標準進行的裝修。這邊是一個廚房,這個廚房按照200元一平方米的標準進行了分解,那麼基本上可以滿足我們家庭生活搬進來就可以用的標準。每個房間也都有預留了空調的位置,電也引進來了
如果一切順利,廈門市民 潘佳福佳福的兩個兒子,明年就能住進這樣的房子了,而月租只要幾百塊錢。提供了充足的房源還只是“廈門模式”一部分,要讓這些房子真正落在住房困難的低中收入家庭手中,才是這項政策成敗的關鍵。
為此,廈門市政府出臺了新的辦法:申請社會保障性住房的家庭必須全家實名申請,家庭年收入必須5萬以下,人均住房面積必須低於12平方米。與此同時,政府規定社會保障性住房最大面積70平方米;只能由政府進行一次性簡單裝修;社會保障性住房出售,政府享有優先回購權,收益的90%交給政府用於建設新的社會保障性住房。
廈門市副市長:解決了一個退出的問題,能夠不斷地使我們保障性(經濟適用)住房有效地流轉,保持一定的存量,不斷解決新的困難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