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通貨膨脹,應該是非食品價格在加速全面上漲,同時,經濟增長越快的地區通脹率越高。而目前我國的此輪物價上漲的根本動力來自於食品價格的劇烈變動,同時,經濟增長快的區域,物價增長較慢,相反,經濟增長慢的區域,物價漲幅較大。
此外,我國此輪價格上漲也包含著價格結構的合理調整,也就是此輪物價上漲是由於農産品和其他資源、要素價格的合理回歸(或市場矯正)而引起的。這與貨幣供應量發行過多而引起的貨幣貶值過程明顯不同。
2007年經濟增長率和物價上漲率均創本輪經濟週期以來的新高,正因如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兩防”目標,即防止經濟出現全面過熱及防止出現明顯的通貨膨脹。2007年7月份,CPI增幅突破5%,之後四個月均處於6%以上,物價加快上升的趨勢相當明顯,且程度強于2004年,而且工資、原料成本上升也較為明顯,一些人開始擔心我國又要出現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高通脹趨勢。一些專家甚至斷言,全球新一輪高通脹趨勢正在形成。不過我們相信,當前物價上漲是結構的,並不意味著已出現全面的通貨膨脹。
此輪物價上漲的結構性表現在以下兩大方面:一是物價加速上漲的根本動力來自於食品價格的劇烈變動。2007年1月-11月累計CPI增長4.6%中,食品價格上漲貢獻超過了80%,非食品價格上漲的貢獻不到20%。而食品價格大幅上漲又是由於受一些糧食産品價格較快增長和肉類價格(主要是豬肉出現嚴重的供不應求問題)大幅攀升的帶動。食品價格上升一部分是由於一些原料産品供給的衝擊(如豬供給量大幅減少),另一部分是由於農産品貿易條件惡化及比較優勢的變化而導致的農産品價格長期偏低後的回歸。從這兩方面的原因看,這種價格上升具有相當大的合理性,與貨幣供應量增長沒有什麼關係。與此相應的非食品類價格(核心通貨膨脹率)增長率一直不高,2004年以來非食品價格月度增長率一直在0.5-1.5%之間波動,沒有出現加速增長的任何跡象。非食品價格上漲是經濟增長內在的價格增長,明顯的通貨膨脹一定是這部分在加速上漲。以2007年為例,CPI的八大構成中,呈“五漲三落”的態勢,1-10月累計,衣著類同比下降1.3%,交通通訊下降了1.7%,文化娛樂下降0.5%。家庭設備用品類、醫療保健類漲幅均不足2%。因此,這不是全面通脹。
二是經濟增長快的區域,物價增長較慢,相反,經濟增長慢的區域,物價漲幅更大。就城鄉而言,農村物價漲幅明顯高於城市,而且在城市中,大城市的物價漲幅低於中小城市。如2007年1月-10月累計,農村CPI增長為5%,比城市高0.9個百分點;1月-9月累計36個大中城市CPI增幅為3.2%,比全部城市平均值低0.7個百分點。這主要是由於農村恩格爾系數明顯高於城市,在物價增長主要是由食品價格上漲推動時,農村的CPI增長必然會高於城市。中小城市物價高於大城市也是由於其恩格爾系數較高。就區域而言,發達地區CPI增幅小于中西部落後地區。如2007年1月-9月,北京、廣東等發達地區CPI分別增長1.6%、2.5%和3%,而雲南、貴州、四川、青海、廣西、湖南等中西部地區CPI增幅均超過5%。從經濟增長率來講,本輪經濟增長中,基本上是大城市快於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又快於農村,沿海發達地區快於中西部,如果是典型的通貨膨脹,應該是經濟增長越快通脹率越高。從這一點也可以證明當前的物價上漲並不是全面的通脹。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