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武漢十二月十七日電 (記者 章敦華 艾啟平)繼東部的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西部的成都、重慶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後,中國在改革開放三十年後建設的第四個“新特區”將花落誰家?對於渴望中部儘快成長為中國經濟新的重要增長極的兩湖(湖北、湖南)民眾來説,近日終於落下心中懸石,轉而喜上眉梢。
湖北省代省長李鴻忠十七日在省人民政府新聞發佈會上宣佈,湖北省已于近日接到國家發改委批准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通知。他表示,全省上下特別是武漢城市圈九個城市,要深刻領會中央的重大戰略意圖,加快推進各個領域改革,與長株潭城市群一道努力,為全國體制改革、“兩型社會”建設發揮應有的示範作用。
這位從深圳特區調任湖北省代省長的官員説,他從網上了解到,網民把武漢城市圈建設“兩型社會”獲批准稱為將建設“新特區”,他對此表示贊同。他指出,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沿海地區通過興辦經濟特區探索改革開放道路,實現了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這好比大部隊作戰首先要有尖刀連,殺出一條血路實現“突圍”。但中國在經歷三十年發展後,在探尋發展道路上的指導思想上較以前有了提升。
李鴻忠表示,國家批准武漢城市圈進行“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是中央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湖北省又好又快發展面臨的重大歷史機遇,將對加快湖北建設中部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産生重大而深遠影響。將有利於明確城市圈內各城市的職能定位;有利於發揮中心城市的聚集和輻射能力,在更大範圍優化資源配置,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有利於在武漢等老工業基地探索出一條低投入、高産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有利於全國形成東、中、西相互聯動、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他認為,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初步考慮在以下七個方面實施:重點將在探索建立統籌區域産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探索建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體制機制,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探索建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體制機制,完善區域創新體系;探索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體制機制,優化區域經濟結構;探索建立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的體制,探索節約和集約用地的新型城市化發展模式;創新城鄉統籌發展機制,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上加大工作力度,實現率先突破。
二00二年六月,中共湖北省第八次黨代會上,正式提出了武漢城市圈的發展戰略。武漢城市圈是指以武漢為圓心,周邊一百公里範圍內的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潛江、天門等八個城市構成的區域經濟聯合體。面積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漢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總量。二00六年武漢城市圈實現生産總值達到四千五百九十八點九四億元人民幣,佔全省生産總值的百分之六十一點三。
有關專家指出,通過五到十年的努力,武漢城市圈有望成為全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示範區。(完)
責編:王玉西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