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速覽]我國東北端邊界──中俄黑瞎子島勘界工作目前進展順利,預計年底前可完成全部勘界工作,黑瞎子島回歸已進入倒計時。黑瞎子島所在的黑龍江省撫遠縣也日漸熱門,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 |
黑瞎子島地圖。資料圖
2007年10月13日清晨,幾名漁民捕魚歸來與江對岸的俄羅斯炮艇擦肩而過。在黑瞎子島回歸前,劃歸中國的一半仍是塊禁地,中國漁民不能越界打魚。來源:紅網
近日,“黑瞎子島回歸”成為了媒體熱點。
《南方都市報》、《羊城晚報》等媒體報道,我國東北端邊界──中俄黑瞎子島勘界工作目前進展順利,預計年底前可完成全部勘界工作,黑瞎子島回歸已進入倒計時。
本刊記者近日來到了黑瞎子島所在的黑龍江省撫遠縣進行採訪。
“撫遠是對俄的東大門,我就想讓撫遠變成中國的一張最漂亮的臉。”撫遠縣縣委書記牛學有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國內郵發代號2-977)採訪時如是説。
隨著中俄界島──黑瞎子島(又稱撫遠三角洲,位於撫遠縣境內的黑龍江和烏蘇裏江的交匯處主航道西南側)回歸日程的臨近,撫遠也日漸熱門。這個地處中國最東邊,每年通關僅有半年時間的縣城,去年以3.5億美元的外貿進出口額位列黑龍江省25個對俄口岸中的第5位。而隨著黑瞎子島回歸日期的日益臨近,和通關時間有望放開到全年,黑龍江的一些對俄口岸已經把撫遠當成了最大“假想敵”。
“等鐵路修到黑瞎子島上以後,那時你再來撫遠看看,發展更會一日千里。”牛學有頗具信心地説。
“大馬哈魚之鄉”的春天
9月的撫遠,早晨3、4點鐘,天就已經亮了,江邊打漁歸來的漁民們黝黑的笑臉上露出雪白的牙齒,成排大魚躺在地上張嘴蠕動。市民們穿著厚厚的衣服三五成群地和漁民們討價還價。路上,時不時會遇到兩個人樂顛顛地用木棍抬著幾條大魚回家。撫遠縣委副書記王越平告訴記者,這是近幾年來少見的豐收景象。
撫遠位於祖國的最東邊,號稱中國的“東極”。這個歷史上偏僻落後的縣城臨界江而建,由於這裡的漁業資源豐富,成就了新中國的一個大漁場。當時的縣長就是漁場的經理。“那時,撫遠全縣不過七八千人,所有18歲以上的人都是漁場的職工,吃皇糧的。”牛學有告訴《中國經濟週刊》(國內郵發代號2-977)。
冷戰時期,撫遠一直處於戰備狀態而基本沒有進行大規模的建設,住在這裡的七八千人和東方第一哨的官兵們一起看守著這塊土地。通達這裡的路途也很艱難,鐵路只修到了距離撫遠還有150公里的前進鎮,公路也一度只修到同江。“所以從佳木斯顛簸到撫遠,400多公里的路程,卻要走上兩天多的時間。”牛學有説。
直到10年前,撫遠縣城還僅有幾幢兩三層高的小樓,人們“從城東走到城西,一顆煙還沒有抽完。”
不過,撫遠人始終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漁業是撫遠縣財政支柱,曾幾何時,豐富的漁業資源不僅使撫遠成為中國的大馬哈魚之鄉和鱘鰉魚之鄉,在松花江流域已經絕跡的“三花五羅”淡水魚也都能在這裡找到蹤影。
然而,因漁而生的撫遠也逐漸因為單一的資源型發展模式而走到了貧困的邊緣,由於只撈不養、重捕輕養,兩江豐厚的魚類資源銳減,漁業大縣的“漁財政”逐漸垮塌。到牛學有出任撫遠縣委書記的2002年底,漁業所佔財政收入比重只剩下10%,漁民收入也降到了人均千元以下,縣財政收支矛盾突出,財政不算農業稅只有900萬,而各種債務近億元,成為典型的國家級貧困縣。
是邊陲小縣、窮縣,同時也是資源大縣、口岸重鎮,能否把撫遠豐富的資源優勢轉化為資本,把潛在的地緣、生態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是撫遠經濟能否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所在。
2002年開始,撫遠政府下定決心封河育魚。他們壓縮捕撈船隻,限制捕撈量,封鎖10萬畝通江河流、湖泡,並且推廣網箱養魚、河蟹放養試驗,組織和引導漁民利用自然水面養殖暢銷魚種。他們還投資3000多萬元,建成了年孵化能力5000萬尾、全國最大的鱘鰉魚人工養殖基地,在每年春天向江裏投放魚苗,截止到目前,已累計放養各類魚苗1.3億尾。“魚苗的成活率在5%左右,正是這四年的放養,讓撫遠今年獲得了一個漁業豐收年。”牛學有表示。
據撫遠水産專家介紹,目前全國80%的鱘鰉魚受精卵和幼魚出自撫遠,魚苗被賣到了廣州、北京等地,産生了極好的經濟效益。水産養殖的壯大,還帶動了名、優、特魚精加工。全縣個體魚産品加工企業已達26家,年加工能力達600多噸,魚産品銷往全國十幾個省市。他們還與臺商合資,利用口岸優勢開展對俄魚産品加工和進出口貿易。今年,撫遠漁業産值預計達到1.5億元,是2002年的5.7倍,生態漁業戰略使昔日聞名全國的名、優、特魚主産區重新又煥發了青春。
更多精彩新聞: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