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周濟:堅持教育優先發展 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CCTV.com  2007年10月16日 17:14  來源:教育部網站   
專題:中國共産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黨的十六大以來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回顧

    教育部部長 周濟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作出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戰略部署,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全國教育戰線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鞏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質量,持續發展,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五年來,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成績顯著,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一、切實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教育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黨的十六大對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做出了全面的戰略部署,提出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十六大報告指出,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教育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所在,必須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2007年8月3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強調,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知識越來越成為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人才資源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中國的未來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歸根結底靠人才,人才培養的基礎在教育。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基本途徑,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工程。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是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繼續堅持好、落實好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的方針,大力倡導尊師重教,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大力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人才和人力資源保證。

    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我們首先明確了新時期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和任務,即:堅持"一個宗旨",完成好"三項任務",就是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完善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體系;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一代新人;促進教育與科技創新和經濟建設、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的緊密結合,為現代化建設做出更多知識貢獻。

    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我們明確了新時期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的工作方針,即:"鞏固、深化、提高、發展"的八字方針,一是鞏固成果,鞏固和發展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成果,鞏固和發展高等教育大眾化成果,鞏固和發展教育教學改革和體制改革的各項成果。二是深化改革,堅持統籌兼顧、重點推進、逐步深化,大力推動管理體制、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三是提高質量,把提高教育質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依法治教、從嚴治教,強化教育教學管理。四是持續發展,既要考慮教育自身的持續協調發展,更要考慮教育與經濟社會的持續協調發展。

    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我們明確了推進新時期教育改革發展的工作思路,一是堅持以人為本。教育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辦學以人才為本,以教師為主體,自覺實踐教育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二是突出發展重點。把素質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主題,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三是把握髮展全局。統籌教育規模、質量、結構、效益的協調發展,統籌各級各類教育的協調發展,統籌城鄉教育和區域教育的協調發展,統籌教育的改革、發展和穩定,推動我國教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

    五年來,我國教育事業邁出新的步伐,取得新的進展,呈現出新的氣象,做出了新的貢獻。

    第一,我國正舉辦著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2006年,全國有2.6億學生,1400多萬名教職員工,62多萬所學校,遍佈全國的城市和農村。這個體系的建立和不斷完善,不僅保障了人民群眾享有接受教育的機會,而且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速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人力資源保證。

    第二,各級各類教育入學率進一步提高,國民受教育機會進一步擴大。2006年,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達到99.3%,比2002年提高0.7個百分點;初中毛入學率達到97%,比2002年提高7個百分點;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9.2%,比2002年提高16.4個百分點;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2%,比2002年提高7個百分點。學前教育進一步發展,毛入園率達到42.5%。

    第三,國民受教育水平進一步提高,人力資源開發水平明顯提升。目前,我國國民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5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以上。全國總人口中有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的已達7000多萬人,從業人員中有高等教育學歷的人數已位居世界前列,我國正加速完成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轉變。

    第四,教育發展為提高國民素質,為科技創新、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各級各類教育持續協調發展,為現代化建設各行各業輸送了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大批專門人才;高等學校成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高新技術研究的重要方面軍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強大生力軍,為繁榮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推動理論創新和促進先進文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重點加強和發展農村教育,義務教育進入到全面普及和鞏固提高的新階段

    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和不懈奮鬥,到20世紀末,我國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歷史性任務,國民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年,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這是我國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2003年,國務院作出了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召開了建國以來第一次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明確了農村教育在教育工作中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作出了新增教育經費主要用於農村的重大決策,決心用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財力,重點加強農村義務教育,深化農村教育改革,發展農村教育事業。這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措施,是新世紀新階段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大舉措。

    農村教育量大面廣、影響廣泛,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多達1.5億。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人力資源強國,離不開農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離不開辦好每一所農村中小學,辦好農村義務教育對提高全民族素質具有重大意義。為此,採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加快推進西部地區"兩基"攻堅,鞏固和發展普及義務教育的成果。為了加快西部地區、貧困地區、邊疆地區、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的發展,2003年國務院決定實施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目前,全國410個"兩基"攻堅縣中已經有317個縣實現了目標,西部地區"兩基"人口覆蓋率由2003年的77%提高到96%。民族自治地區699個縣中,已經有614個縣實現了"兩基",佔民族自治地區總縣數的87.8%。"兩基"攻堅計劃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使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大大改善,質量得到提高。其中"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中央財政累計投入了100億元資金,使7000多所學校受益,可滿足200多萬新增寄宿生的學習、生活條件,使邊遠山區和邊疆地區的孩子再也不用為上學每天翻山越嶺、長途跋涉。"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將在2007年底完成,中央和地方政府累計投入110多億元資金,建設了覆蓋全國農村的遠程教育網絡,使所有中西部農村中小學學生可以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孩子們高興地説:"大山再也擋不住知識了,我們同在藍天下,共同成長進步。"

    第二,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並補助寄宿生生活費。這項深得民心的"兩免一補"政策,2005年首先在592個國家重點貧困縣實施,2006年在西部農村和部分中部農村地區實施,今年春季開學時在全國農村全面實施,惠及1.5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學生。農民的教育負擔得到切實減輕,平均每年每個小學生家庭減負140元,初中生家庭減負180元。廣大農民群眾高興地説,"種田不納稅,上學不繳費,農民得實惠,和諧好社會"。此外,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已經納入規劃,正在逐步推進。

    第三,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國家財政保障範圍。2005年底,國務院決定按照"明確各級責任、中央地方共擔、加大財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組織實施"的原則,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免除學雜費的義務教育,提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公用經費保障水平,建立農村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投入機制,完善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經費保障機制。這項改革2006年首先在西部地區農村實施,今年已經在全國農村地區全面推開。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是我國教育發展史上又一個重要里程碑,對於促進教育公平、提高全民族素質將會産生重要而深遠影響。

    第四,新的《義務教育法》推動我國義務教育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2006年,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進一步明確了各級政府舉辦義務教育的責任,將義務教育所需經費全面納入財政保障範圍,同時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法律規定,為推動我國義務教育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新中國的教育事業,是在一個十分薄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49年,我國小學入學率僅有20%左右,初中入學率僅達6%,文盲率高達80%。建國初期,我們黨和政府就提出要逐步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質;20世紀80年代,又決定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頒布了《義務教育法》。"人民教育人民辦,辦好教育為人民",在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我們舉全國之力,到2000年實現了"兩基"的目標。進入新世紀後,主動適應農村稅費改革的新形勢,實行了"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管理新體制,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由農民負擔為主轉到由國家財政負擔為主,保障了農村義務教育的健康發展。現在,已經進入到第三階段,就是要實行免費義務教育,通過總結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經驗和實施新的《義務教育法》,"將義務教育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按照教職工編制標準、工資標準和學校建設標準、學生人均公用經費標準等,及時足額撥付義務教育經費,確保學校的正常運轉和校舍安全,確保教職工工資按照規定發放",並在國務院領導下,由省級政府負責統籌、以縣為主管理。

    這些重大改革措施和新的制度改革,使多年來影響和制約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一些突出問題得到解決,我國農村義務教育進入到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時期。到2006年,全國實現"兩基"縣數從2001年2573個提高到2973個,"兩基"人口覆蓋率進一步提高到98%。掃盲工作進一步推進,2001年到2006年,全國共掃除青壯年文盲1136.3萬人,青壯年文盲率進一步下降到3.58%。同時,幼兒教育、特殊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高中階段教育規模進一步擴大。今後,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我們要努力實現"讓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學,都能上好學"的目標。

    三、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職業教育在改革創新中加快發展

    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具有鮮明的職業性、社會性和人民性。溫家寶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把發展職業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為面向全社會的教育,這是一項重大變革和歷史任務。"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務院先後兩次召開會議,兩次作出決定,進一步明確了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要求我們把職業教育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

    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貢獻求發展,我們通過組織落實職業教育"四大工程",年培訓城鄉勞動者1.5億人次,使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惠及千家萬戶,為提高城鄉勞動者就業能力作出了貢獻。

    第一,緊緊圍繞"國家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工程",組織實施了"職業院校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採取學校教育培養、企業崗位培訓和個人自學提高相結合等辦法,我們先後組織了1000多所職業院校和2000多個企業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合作,覆蓋學生和學員超過300多萬人,大力加強數控技術、汽車維修、計算機應用、電子電器以及建築、煤炭和物流等行業的技能型人才培養,帶動和推進了整個技能人才隊伍建設。

    第二,緊緊圍繞"國家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廣泛開展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實用技術培訓。通過進一步加強"三教統籌",促進農科教結合,我們大力推廣"一網兩工程"的經驗,充分發揮縣級職教中心、農村成人學校和農村中小學校的作用,建立健全農村職業教育與培訓網絡,廣泛開展了靈活多樣、實用高效的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進一步加大了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力度,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目前,全國教育系統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農民工培訓超過3500萬人次,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超過6000萬人次。

    第三,緊緊圍繞"成人繼續教育和再就業培訓工程",充分發揮職業學校和成人學校的作用,不斷擴大培訓規模和提高培訓質量。面向初高中畢業生、城鎮失業人員、農村轉移勞動力和社區居民,我們積極發展成人教育、繼續教育和社區教育,大力開展企業職工教育培訓,全國企業職工年培訓規模達到9100萬人次;廣泛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生活教育活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為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服務。

    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在加快發展、深化改革和加強建設進程中,我們始終著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培養數以千萬計的技能型人才,使職業教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

    第一,在辦學方向上以就業為導向。堅持面向社會、面向市場、面向企業、面向農村,我們把加快職業教育發展與繁榮經濟、促進就業、消除貧困、維護穩定和建設先進文化緊密結合起來,積極推動職業院校實現了"三個轉變",即:從計劃培養向市場驅動轉變,從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觀引導轉變,從傳統的學科本位向職業崗位能力本位轉變,促進了職業教育與生産實踐、技術推廣、社會服務的緊密結合,努力使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必要的文化素養和熟練的職業技能,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第二,在培養模式上以就業為導向。堅持與生産勞動相結合,著力培養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我們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和半工半讀,積極推廣"訂單式"培養;把德育放在首位,突出以誠信、敬業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成才觀和擇業觀;突出職業教育的特點,重點加強對學生新知識、新工藝、新技術的培訓,建立健全了頂崗實習制度,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積極推行和不斷完善學分制,加快建立彈性學習制度,使學生可以分階段、分地區完成學業,努力適應人民群眾接受多樣化職業教育的需求。

    第三,在辦學機制上以就業為導向。堅持實行政府主導、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機制,我們不斷深化體制改革和創新機制,充分發揮企業行業的作用,大力推動職業院校與企業密切合作、共同發展;積極推進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的職業院校聯合招生、合作培養,充分發揮城市和東部地區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和就業市場的優勢;進一步加強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和重點建設,在每個市地重點建設了一所高等職業院校,每個縣重點辦好一所起骨幹示範作用的職教中心或中等職業學校,同時積極引導和推動民辦職業教育發展。

    五年來,我國職業教育規模迅速擴大,改革不斷深入,質量不斷提高,一個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基本形成。

    第一,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迅速擴大,整個事業蓬勃發展。2005、2006年,我國中等職業教育連續兩年每年擴大招生100萬人。2006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748萬人,在校生規模達到1810萬人,招生數和在校生數均創歷史最高記錄。今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數將突破800萬人,在校生數將達到2100萬人左右。這是我國教育宏觀結構調整的重大成果,生動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中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不僅使得我國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比例趨於合理,實現了大體相當,而且使得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大幅度提升,為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礎。同時,高等職業教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招生人數佔普通高校招生總數超過一半以上;各種形式的職業教育培訓蓬勃發展,規模不斷擴大。

    第二,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改革方向成為共識。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面向生産服務第一線,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職業教育的培養模式更加靈活多樣,職業特點更加突出,辦學特色更加鮮明,充滿發展活力。各級各類職業院校中,涌現出了一批辦學特色鮮明的先進典型,創造了很多新的經驗和好的做法,畢業生越來越受到各行各業的歡迎。近三年來,我國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5%以上,得到了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和普遍支持。

    第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2003年、2004年,國家先後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建設了200多所骨幹中等職業學校和50個職業教育實訓基地。2005年、2006年,中央財政又繼續投入數十億元,重點支持了763個職業教育實訓基地、446個縣級職教中心、468所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的建設和28所示範性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建設,同時啟動了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十一五",國家將累計投入100億元,加強職業院校基礎能力建設。

    第四,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更加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國務院領導下,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管理格局已經形成,行業和企業舉辦職業教育得到了進一步落實,公辦與民辦職業教育共同發展的辦學格局初步形成,全社會關心和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的局面正在形成。目前,從各級黨政領導,到教育系統,到各行各業都高度重視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養,很多省、自治區、直轄市把職業教育辦得有聲有色、紅紅火火,做大做強了一批中等職業學校。

    這些成績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事業實現快速發展,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新的增長點;二是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果,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發展之路。事實證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尤其是中等職業教育,是使教育成為真正面向全社會的教育的戰略舉措。五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事業快速發展,不僅推動了教育事業持續協調健康發展,完善了我國教育體系結構,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體系的形成;而且最大程度地滿足了社會成員多樣化的求學願望,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對多層次人才和勞動力的需求,促進了社會就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我國教育體系中不能只有普通高中和大學這一條"獨木橋",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協調發展,整個事業才能又好又快地發展。今後,在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既要一半少一些的初中畢業生上高中、上大學;也要有一半多一些的初中畢業生能夠接受中等職業教育,進入就業崗位。同時,在上大學的普通高中畢業生中,也要有一半左右上高等職業院校,還有一半左右上本科院校。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繼續以職業技能培訓為主,積極發展成人繼續教育,努力促進學習型社會的形成。

    四、切實把重點放在提高質量上,高等教育為現代化建設服務能力不斷增強

    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大幅度擴大高等教育招生規模,這是中央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實踐證明,中央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直接推動一個適應時代要求的高等教育進入到21世紀。

    第一,高等教育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進入到大眾化發展階段。2006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540萬人,是1998年108萬的5倍;高等學校在學人數2500萬人,毛入學率為22%。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先後超過俄羅斯、印度和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過短短數年的艱苦努力,在人均國內生産總值1000多美元的條件下,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到大眾化,走完了其他國家需要三、五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道路,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第二,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歷史性突破,新的制度充滿生機和活力。通過"共建、調整、合作、合併"改革,組建了一批學科綜合和人才匯聚的綜合性大學,形成了中央和省兩級管理,以省為主的管理新體制。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後勤社會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招生和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取得明顯成效,民辦高等教育有了較大發展。這些重大改革,為高等教育長遠發展奠定了良好的體制基礎,也符合世界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趨勢。

    第三,高等教育聚集了數量巨大的優良教育資源,校園面貌煥然一新。各級政府在增加財政投入的同時,通過土地置換、提供低價土地或建設大學校區等政策舉措,有力促進了高等教育發展。高等學校解放思想、堅持改革、乘勢而上,採取籌資、融資等舉措,克服了規模迅速擴大帶來的資源短缺問題。2002年至2006年,學校佔地面積從112萬畝增加到212萬畝;教學用房從1.2億平方米增加到2.7億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總值從617億元增加到1424億元,學校的辦學條件和校園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2005年,黨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十一五"期間,要把高等教育發展的重點放在提高質量上,適當控制招生增長幅度,相對穩定招生規模,著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進一步指明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方向。

    第一,切實把握好發展的節奏,實現了高等教育宏觀調控的目標。在招生計劃安排上,堅持規模增長與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經費投入和就業狀況等相挂鉤;在學科專業佈局上,緊密結合現代化建設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加強對緊缺型人才的培養,特別是對農、林、地、礦、油、交通等類學校和學科給予支持;在區域結構佈局上,實行對西部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高等教育發展實行傾斜政策。近兩三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增長得到有效控制,2006年招生540萬人,比上年增加35.5萬人,增幅同比下降5.7個百分點,較好地實現了預定的宏觀調控目標。

    第二、全面實施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堅持以評促建、以評促改和以評促管,通過廣泛開展高等院校教學水平評估,確保了教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在嚴格的教學評估中,強調了教學是學校的日常中心工作,強調要加大教學投入、強化教學管理、深化教學改革。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優化學科佈局和調整專業結構,緊缺人才培養得到切實加強;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推進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大力提倡啟髮式教學,鼓勵和支持學生參加科研和實踐活動。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切實落實名師、教授講授本科課程的要求,加強教學團隊建設,使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得到不斷提高。這些措施,使得高校教育教學質量得到較大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得到切實加強,畢業生更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2006年,新一輪"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正式啟動,中央財政將投入25億元,進一步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和教育質量。

    第三,走産學研結合發展之路,高等教育更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以服務為宗旨、在貢獻中發展,高等學校充分發揮學科綜合、人才匯聚的優勢,緊密結合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需要,不斷創新參與産學研結合的實踐模式,為構建國家創新體系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服務。如:廣東省與教育部共同打造産學研聯盟,動員和組織全省企業與國內高校開展全方位的産學研合作;上海市大力推動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城市社區的"三區"融合、聯動發展,建設了特色鮮明的區域創新體系;浙江大學全面深入地融入到浙江省經濟社會發展和基層創新事業之中;河北省引導和鼓勵農業院校師生 走"太行山道路",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推廣農業技術,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等等。

    第四,繼續加強重點學科和高水平大學建設,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繼續組織實施"211工程"和"985工程"等,國家集中有限的財力和力量,圍繞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進一步加強了創新基地、創新平臺和創新團隊的建設,進一步加強了重點學科建設、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已經培養和匯聚了一大批高層次創新人才,産生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學科,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水平大學。事實證明,通過"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點建設,增強了高校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提升了高校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是發展中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的成功之路。

    高等學校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部分,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力量。目前,國家重點實驗室有63%建在高校,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有36%建在高校;正在進行試點10個國家實驗室,多數是依託高校進行建設的。"十五"期間,我國高校累計爭取科技活動經費1300多億元,年均遞增18.5%。2006年,全國高校科研經費是1998年的6倍。我國高校科技創新取得突破性進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蓬勃發展,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能力不斷增強,貢獻力度不斷增大。

    第一,高校科技創新取得重要成果。"十五"期間,全國高校共獲國家自然科學獎75項,技術發明獎64項,科技進步獎433項,分別佔全國總數的55.1%、64.4%和53.6%,特別是在原始性創新和高技術研究前沿領域取得了許多具有標誌性的重要科技創新成果。2004年,高校一舉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和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2項,後者打破我國連續6年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空缺的局面;2006年,高校又囊括了在體現我國重大原始創新能力的自然科學獎和技術發明獎中全部3項一等獎,這充分展示了高校教師和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活力。

    第二,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取得新進展。2006年,全國高校專利擁有量達4.5萬項,國家大學科技園62個。高校具有應用前景的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不僅掌握了一批事關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技術,而且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高技術産業。如方正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和電子出版系統、同方威視集裝箱檢測系統、中南炭炭飛機剎車片、東軟CT、華中數控和"農大108"玉米新品種等等,這些重大技術創新項目和高技術産業,不僅填補了我國在一些重要生産領域的空白,而且創造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三,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進一步繁榮和發展。積極參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高校組織編寫了四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和多門哲學社會科學重點教材,正在組織編寫一批核心教材,與中央有關部門聯合舉辦了15期教學科研骨幹研修班,為構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教材體系和人才隊伍做出了積極貢獻。組織實施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建立健全了國家、地方和高校三級科研創新體系,形成了完善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資助體系。目前,全國有90以上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員在高校,有80%以上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來自高校,推動了理論創新,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面推進做出了重要貢獻。

    高等教育大眾化是我國教育發展史上的又一次歷史性的跨越。世紀之交和近年來高等教育的發展和改革,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在教育領域內的創新能力,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高等教育事業的生機和活力。事實證明,1999年,中央決定大幅度擴大高校招生規模,體現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堅決意志,直接推動我國邁出了由人口大國轉向人力資源強國的關鍵的一步。"十五"期間,高等教育為各行各業輸送了1397萬畢業生。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不僅使成千上萬的城鄉青年有了上大學的機會,為數以千萬計的普通家庭改變命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而且主動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對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著重大的戰略意義和深遠影響。

    在快速發展的基礎上,中央提出要把高等教育發展重點放在提高質量上。這一決策和部署,完全符合高等教育發展的規律和我國高等教育實際,體現了國家的意志和人民的願望,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從高等教育發展的規律來看,發展的規模、質量、結構、效益之間存在著辨證的關係,質量始終是佔主導地位的關鍵因素,質量不合格就談不上數量、效益和結構。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來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增強,都迫切需要在發展的基礎上,著力培養高素質人才。從學生和家長的求學願望來看,在高等教育步入大眾化階段後,不僅要上大學,而且要接受高質量的教育,增強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在服務社會中實現自身的價值、改變自身的命運。

    總之,數量和質量是辯證統一、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正是有了高等教育規模發展取得的成就,才有著力提高質量的基礎;另一方面也正是因為始終重視質量建設,高等教育才實現了又好又快地發展。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地發展,不僅滿足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高素質專門人才的迫切需要,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産業結構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也必將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速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産生深遠的影響。

    五、切實加強和改進德育,素質教育進入到國家推進、重點突破、全面展開的新階段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核心是要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這應該成為教育工作的主題。"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連續頒布兩個文件,兩次召開會議,作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決定》和《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決定》,對加強和改進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要求全黨全社會共同關心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今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又頒發了"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新的《義務教育法》,也對實施素質教育作了明確的發展規定,實施素質教育開始步入依法推進的軌道。所有這些,都標誌著實施素質教育已經成為國家意志的體現,成為全民族的廣泛共識,進入到國家推進、重點突破、全面展開的新階段。

    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我們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整體規劃了大中小學德育體系,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了學校德育工作,組織開展了素質教育系統調研,進行了素質教育大討論,提出了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思路和措施,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取得新的進展和新的成績。

    第一,中小學校德育工作取得顯著成績。廣泛開展了"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和唱響"新童謠"等活動,認真落實升降國旗制度,組織中小學生瞻仰革命聖地、參觀愛國質活的實踐教學活動,積極推進中小學校依法治校,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勞動實踐觀念,培養學生做合格守法公民,自覺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了中小學德育課教學內容和方法,修訂了小學《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的課程標準與教材,開展了初中《思想品德》新課程標準和教材實驗,集中力量編寫了一套高質量的高中思想政治課教材,把傳授知識與陶冶情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堅持不懈地進行了文明習慣養成教育,在小學重點進行講文明、講禮貌、愛勞動、愛集體教育,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在中學重點進行遵守校規校紀、法律法規教育,培養學生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社會公德和社會秩序的意識和習慣。中小學少先隊、共青團工作和班主任隊伍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

    第二,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進中加強,在創新中發展,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思想觀念進一步確立,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推進,重點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隊伍建設邁出新步伐,特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狀況得到改善,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得到落實。一是全面實施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方案,全面完成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編寫工作,並經中央審定通過開始使用。二是全面開展了政治理論課教師培訓工作。為確保新課程方案的順利實施,首先抓好全員培訓,在實施新課程前,對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普遍進行了課前培訓。其次抓好骨幹培訓,從2006年開始,與中宣部聯合舉辦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骨幹教師研修班,每年舉辦了六期,並將連續舉辦五年。最後抓好長期培養,著力培養中青年教學&&人和學術&&人,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理論素養和科研能力。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狀況得到初步改善。調查表明,新課程開設以來,有85%以上的學生對新編教材表示滿意,95%左右的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表示滿意。此外,還加強了高校網絡文化主陣地建設,加強了對高校校園網站的統一管理,進一步提高了網絡教育的引導力、影響力和凝聚力。同時,積極推進形勢政策教育。廣泛開展了社會實踐活動。進一步加強了校園文化建設,加強了輔導員隊伍建設。

    教育系統黨的建設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高校普遍開展了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組部、中宣部與教育部黨組每年召開一次全國高校黨建工作會議,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部署。高校領導班子思想政治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基層黨的組織凝聚力進一步增強,在大學生和青年教師中發展黨員工作得到不斷推進。高校統戰工作邁出了新的步伐。高校連續17年保持穩定,為全社會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

    第三,我國青少年學生思想主流是積極向上的。素質教育系統調研和歷年高校師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都充分表明,廣大青少年學生充分信賴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認同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進一步鞏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榮辱觀進一步確立,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進一步弘揚,基本道德規範進一步落實,表現出思維活躍、視野開闊、興趣廣泛、求真務實等思想特點,具備了鮮明的主體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和公平意識等現代思想品質,參加社會實踐、爭當志願者、服務西部、投身公益事業的熱情高漲,勤奮學習、努力成才的行為更加自覺,是充滿希望、朝氣蓬勃、富於創新的一代。

    第四,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載體,體現國家意志,傳承民族精神,關係億萬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自200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來,經過試點,到2005年秋季,全國所有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的學生全部實施了新課程,累計學生總數達1億人以上。2006年,全國有10個省進入到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今年秋季將擴大到15個省。改革既注意繼承我國的教育傳統,又借鑒和吸收了發達國家的經驗,突出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要求,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培育學生的主動精神,鼓勵學生創造性思維,努力發掘青少年的興趣和潛能,保護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改革推動了教育觀念發生了積極的變化,促進了教與學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共同學習、平等交流的師生關係正在形成,切實減輕了學生課業負擔,受到學生、社會和家長的普遍認同。

    第五,招生和考試評價制度改革繼續深入推進。一是中考改革取得突破並在全國範圍內推開。改革改變了過去用百分制的方式單一呈現考試結果的做法,提倡用等級制方式呈現學生考試成績;增加了綜合素質評價,將學生成長記錄納入評價範圍,促進了日常評價結果與畢業考試評價的結合;逐步推廣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與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將優質高中大部分招生指標均衡分配到初中學校等高中招生方法,為義務教育階段實施素質教育創造了更為寬鬆的條件。二是高校招生考試改革穩步推進。在不斷改革高考考試內容、科目等的基礎上,近年來又積極穩妥地推進了若干重要的改革試點,如:在高水平大學開展了自主選拔錄取,在部分省市進行高職院校單獨招生考試和高考自主命題,以及在高中新課程改革試點省市實行高考綜合改革等。總之,單一形式的統考統招模式開始改變,多樣化的高校招生選拔機制的初步形成,對推進素質教育發揮積極的導向作用。

    第七,學校體育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落實"健康第一"的要求,把加強學校體育、提高學生體質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突破口和重要任務,切實落實學生每天鍛鍊一小時的要求,廣泛開展了"全國億萬青少年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現在,全國億萬青少年學生走向操場、走進大自然、走到陽光下,跑起來、跳起來、動起來,強身健體,磨練意志,快快樂樂地成長。同時,高度重視學校美育,加強勞動觀念的教育,不斷改善學校特別是農村學校衛生設施和條件,保證學生足夠的休息睡眠時間,重視加強健康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六、大力倡導尊師重教,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隊伍整體水平不斷提高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指出:"推動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教師是關鍵。沒有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就沒有高質量的教育。尊重教師是重視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具體體現。要進一步在全社會弘揚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把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好地發揮出來。"

    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採取有力措施,保障教師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不斷改善教師的工作、學習、生活條件,高度重視教師培養培訓,大張旗鼓地表彰優秀教師,為教師教書育人創造良好環境。五年來,我國教師隊伍特別是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整體素質進一步提高。

    第一、中小學教師人事制度改革邁出新的步伐。研究制訂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中小學教師編制標準,組織並基本完成了中小學校核編定崗任務;建立健全了中小學教職工聘任制度和新任教師公開招聘制度,完善了中小學校長選拔任用辦法,進行了中小學教師職務評聘結合改革試點。此外,還建立和完善了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制度,定期選派城鎮學校教師到農村學校交流任教,積極推動區域內城鎮學校教師向農村學校流動,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第二,農村中小學教師培養補充機制不斷創新。通過實施農村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和西部志願者計劃,在中央財政支持下, 公開招募了數以萬計的高校畢業生到中西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任教;通過實施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採取推薦免試攻讀、教育碩士和農村支教相結合的辦法,為中西部農村貧困地區中學培養和補充了數以千計的骨幹教師。

    第三,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組織實施了新一輪中小學教師培訓,有800多萬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和80多萬高中教師普遍接受了新課程培訓,還有100萬多中小學教師通過各種途徑接受學歷提高培訓;啟動實施了"全國中小學班主任培訓計劃",進一步提高了中小學班主任隊伍整體素質和班主任履行工作職責的能力;還組織實施了"西部農村教師遠程培訓計劃"、"援助西藏中小學教師培訓計劃"和"援助新疆中小學教師培訓計劃"。

    第四,中小學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得到提高。2006年,全國普通小學、初中、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為98.9%、96.3%、86.5%,其中農村具有合格學歷教師的比例分別達到98.4%、94.8%、75.9%。中小學具有高學歷教師的比例逐年增加,全國有專科以上學歷的小學教師比例達到62.1%;有本科以上學歷的初中教師比例達到41%;有研究生以上學歷的高中教師比例達到1.4%。

    第五,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建設取得新的進展。我們建立了職業院校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實行專業教師每兩年必須有兩個月到企業或生産服務一線實踐的政策,並支持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教師申請和評聘第二個專業技術職務資格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同時採取更加靈活的用人機制和辦法,支持職業院校面向社會聘請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擔任專業課教師或實習指導教師。2006年,還啟動了"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進一步加大了對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工作的支持力度。

    第六,高校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取得顯著成效。通過全面推行聘用或聘任制度,擴大了擴大選人用人的視野,加大了吸引優秀人才的力度;通過深化以崗位津貼為主要內容的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調動了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了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通過組織實施"高層次創造性人才計劃"和設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培養和匯聚了一批高水平創新人才和學科&&人,加強了中青年學術骨幹、優秀人才和創新團隊建設,提高了高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目前,全國高校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80人,佔總數的39.3%;中國工程院院士234人,佔總數的37.7%。

    當前,我國教育正處在改革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國教師隊伍建設也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國務院決定,從2007年秋季起,在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實行師範生免費教育,這是一項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改革舉措。溫家寶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指出:"這個具有示範性的舉措,就是要進一步形成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讓教育成為全社會最受尊重的事業;就是要培養大批優秀教師;就是要提倡教育家辦學,鼓勵更多的優秀青年終身做教育工作者。"

    今年,首次免費師範生招生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表現為:一是生源數量充足,考生報考踴躍,重點線上的考生數量大大超出招生計劃數。二是生源質量較好,中西部更為明顯,提檔線平均高出省重點線30分。三是生源結構得到改善,農村生源比例提高,超過錄取人數的60%以上。招生情況充分表明,實行師範生免費教育試點的決策深入人心、深得民心,得到廣大學生、家長和社會的高度讚譽。我們將通過試點,積累經驗,建立制度,把優秀的學生吸引到師範院校來,把有才華的學生培養成優秀的教師,鼓勵優秀青年長期從教、終身從教,造就一批教育家。

    長期以來,全國廣大教師自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認真做好本職工作,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贏得了全社會廣泛讚譽和普遍尊重。進入新世紀,教育戰線高度重視師德建設,涌現了如孟二冬、方永剛等一大批先進典型,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人民教師胸懷祖國、熱愛人民,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他們是新時期人民教師的傑出代表,為廣大教師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七、加強教育信息化應用,推動了我國教育邁向現代化的進程

    教育信息化是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育改革創新和加快推進我國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措施。

    遍及全國農村學校的遠程教育網絡基本形成,大力推廣了教學光盤播放點、衛星教學收視點和計算機教室三種模式的現代遠程教育,共配備了教學光盤設備35萬餘套、衛星教學收視系統19萬餘套、計算機教室和多媒體設備3.5萬餘套,讓優質教育資源通過信息技術走進課堂、面向學生、用於教學,使我國約有9萬多個農村教學點、18.6萬多所農村小學、3.4萬所農村初中,共計約1億多農村中小學學生通過教育信息化接受良好的教育。同時,還充分發揮現代遠程教育的綜合功能,為農村黨員幹部和農民提供培訓服務,為普及推廣農業科學技術、及時發佈信息和傳播先進文化提供服務。

    在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領域,組織實施了"全國教師教育網絡聯盟計劃",依靠現代遠程教育網絡廣泛開展教研活動和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一方面實現了包括教育部所屬六所師範大學等8所重點大學聯合招生及相關課程資源共享,到2006年底,有90萬名學生正在接受教師教育學歷培訓。另一方面建立了教師網聯"繼續教育網",形成近300個教師學習和資源中心,覆蓋了全國26個省份,目前註冊學習的教師有41萬,日均點擊次數達100萬人次。

    在高等教育領域,建設了近1200門國家精品課程和國家精品課程資源共享系統,促進了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和教學質量大面積提高;建設了高校儀器設備和優質資源共享系統,使高校的重大儀器裝備和分析測試中心效益得以充分發揮;建設了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形成了以數字化圖書期刊為主、覆蓋所有重點學科的學術文獻資源體系。

    在教育管理服務領域,開通了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信息網,建立了國家大學生就業供求信息發佈制度和網上聯合招聘制度,使之成為畢業生求職擇業的重要渠道;建立了高等教育學歷證書電子註冊制度,實現了高等教育學歷證書網絡查詢和認證,有力地促進高等學校規範辦學;開設了教育涉外監管信息網,及時發佈留學預警信息,進一步加大對自費出國留學仲介服務活動的規範管理力度。

    為推動教育現代化和形成學習型社會,進一步加強了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和教育信息技術標準化建設。目前,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與中國教育衛星寬帶多媒體傳輸平臺(CEBsat)實現了互聯互通,形成了覆蓋全國"天地合一"的現代遠程教育傳輸網絡。全國有90% 以上的高等學校、38000多所中小學校和近6000所中等職業學校基本建成校園網。此外,我國下一代互聯網CERNET2主幹網已經建成開通,中國教育科研網格(ChinaGrid)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將對實現教育現代化産生重要影響。

    八、堅持教育公平,貧困家庭學生資助體系進一步完善

    胡錦濤總書記多次強調,教育涉及千家萬戶,惠及子孫後代,是體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保證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是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也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會公平。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把促進教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努力使教育體現出最大的社會公平,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園上學夢,都能上得起學、上好學。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世紀之交,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成績巨大,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方向正確,為數以億計的青少年學子提供了有可能改變他們一生命運的機會。過去這些年,我們把發展農村教育擺在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積極推進西部地區實現"兩基",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積極實施"兩免一補"政策,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切實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等等。所有這一切努力,都是為了統籌城鄉、區域教育的協調發展,統籌各級各類教育的協調發展,統籌教育發展的規模、結構、質量,從根本上來説都是為了促進教育公平,努力保障人民群眾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

    保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上得起學、能夠上好學,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促進我國教育事業持續協調健康發展,必須鞏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質量,持續發展,必須認真研究解決教育改革發展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其中重要的一條是切實解決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問題。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端加大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力度。義務教育階段,全部免除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雜費,同時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和寄宿生生活補助;職業教育階段,設立了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金;高等教育階段,初步形成了獎、貸、助、補、減有機結合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這些工作取得了較好效果,但是遠遠不夠,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鄭重宣佈:從今年新學年開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建立健全國家獎學金、助學金制度;同時,進一步落實國家助學貸款政策,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能上得起大學、接受職業教育。這是繼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之後,促進教育公平的有一件大事,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行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第一,在普通高等學校建立健全國家獎學金和助學金制度。從今年秋季開學起,在全國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職業學校,一是設立國家獎學金,獎勵特別優秀的學生,每生每年8000元,每年獎勵5萬名。二是設立國家勵志獎學金,獎勵品學兼優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每生每年5000元,獎勵面約佔在校生總數的3%左右。三是設立國家助學金,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平均資助標準為每生每年2000元,資助面約佔在校生20%以上。

    第二,高等學校國家助學貸款取得新的重要進展。2004年,以風險補償為核心的國家助學貸款新機制開始實施,學生在校期間的貸款利息由財政補貼,還貸年限延長到學生畢業後6年;同時,還進一步改進了國家助學貸款辦法,積極推進了生源地助學貸款。新的機制建立以來,全國新增審批貸款學生220萬人,新增審批合同金額196億元,分別是前五年總和的2.5倍和2.8倍。為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建功立業,2006年開始實施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政策,對自願到西部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基層單位工作3年以上的高校畢業生,由中央財政代為償還其國家助學貸款本金利息。目前,國家助學貸款已經成為高校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綠色通道制度確保了每一名考入公辦普通高校的新生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去入學機會。高校向每位新生發放《高等學校學生資助政策簡介》,並採取優先發放助學金、辦理國家助學貸款、提供困難補助、安排勤工助學崗位或學費減免等措施,確保了每一位家庭經濟困難的新生能夠順利入學、接受高等教育。今年,我們還著力加強了對新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的宣傳力度,進一步把黨和政府對困難家庭學生的關懷傳達到所有城市和農村,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第四,在中等職業學校建立健全國家獎學金和助學金制度。從今年秋季開學起,所有中等職業學校在校一、二年級農村學生和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每年將得到1500元的資助,連續資助兩年,共3000元。中等職業學校在校三年級學生通過工學結合、頂崗實習、半工半讀獲得一定報酬,用於支付學習和生活費用。新的資助政策全部落實到位後,受資助學生將達1600萬人,佔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總數的90%。

    這些資助政策和措施全部落實到位後,國家每年用於資助家庭貧困學生的財政投入、助學貸款和學校安排的助學經費總額將達到500億元,惠及2000萬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學生。

    此外,我們還認真做好進城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工作,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一是堅持以公辦學校為主、以流入地為主,將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納入當地教育發展規劃,列入教育經費預算,對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實行與當地學生同等對待的政策,切實保障了進城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二是通過加快推進農村地區寄宿制學校建設,積極推廣各地的經驗和做法,進一步加強了對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生活的管理,初步建立起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管理網絡。

    九、堅持從嚴治教、規範管理,教育管理和服務水平得到不斷提高

    著眼于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近年來我們一方面高度重視和下大力氣,努力解決好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另一方面堅持從嚴治校、規範管理,大力加強校風、學風和制度建設,廣泛開展創建和諧校園活動,確保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

    第一,堅決治理教育亂收費,學校收費行為不斷規範。在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推行"一費制"收費辦法,在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地區,除按規定標準收取課本費、作業本費和寄宿生住宿費外,嚴禁出現"一邊免費,一邊亂收費"的現象。進一步規範了高等學校收費政策,高校學費和住宿費標準穩定在2000年水平上。對公辦普通高中招收"擇校生",嚴格執行限人數、限分數、限錢數的"三限"政策。同時,普遍建立了教育收費公示和聽證制度,廣泛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教育亂收費現象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眾對教育行風評價明顯好轉。

    第二,全面實施高校招生"陽光工程",得到社會廣泛好評。建立和完善了"全程公開、信息透明、接受監督"的招生工作體系和工作機制,加強了對招生工作的監督檢查,嚴格招生工作紀律,招生亂收費、違規錄取和仲介詐騙等問題得到有效遏制,確保了招生錄取工作的公開、公平、公正。同時,還深入開展了高考移民、獨立學院、民辦高校、中外合作辦學、仲介詐騙等專項治理工作。高校招生"陽光工程"的實施,有效地解決了招生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考生、社會投訴率大幅度下降,群眾、社會滿意度大幅度提升,成為教育戰線落實公平公正的民心工程。

    第三,切實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近年來,高校畢業生總量大、增幅持續攀升。在社會就業總體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努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了畢業生就業制度、管理制度、政策體系、服務體系和工作機制,為高校畢業生就業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更好的服務,促進他們充分就業。廣大高校畢業生唱響了到基層、到農村、到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的時代強音,涌現了一批服務基層、紮根基層,茁壯成長的優秀分子。高校畢業生離校時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在70%左右,實現了就業人數的持續增長。

    第四,堅持從嚴治教、規範管理,進一步增強了學校自我發展、自我約束能力。進一步加強學校人事、財務、分配等規範管理,規範了獨立學院、網絡學院、異地辦學、專升本等辦學行為,促進了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大力加強校風、學風和制度建設,堅決制止學術不端行為,嚴肅查處學術造假,嚴格執行學習紀律、考試紀律和生活紀律,確保了教學科研質量和學生的健康成長。大力倡導勤儉辦教育事業。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預防腐敗體系,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進一步規範領導幹部從政行為,深入開展預防職務犯罪工作,教育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行風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第五,建設安全健康文明的和諧校園,確保青少年學生安全健康成長。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廣泛開展了創建平安校園、文明校園、健康校園活動,不斷激發校園活力,凝聚師生合力,為師生創造安定有序、和諧融洽的學習、工作、生活環境,營造團結和睦、健康向上的校園氛圍,確保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認真落實學校安全責任制,進一步加強了學校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積極推動全社會關心支持和諧校園建設。堅持穩定壓倒一切,切實維護了學校安全穩定,維護了教育系統穩定。

    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我們還廣泛而深入地宣傳了黨和政府、社會各界對教育事業的關心支持,教育改革發展的新成就、新舉措和新實踐,特別是大力宣傳長期以來工作在艱苦貧困地區的廣大教育工作者為改變教育的落後面貌辛勤工作、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事跡,大力宣傳當代青少年學生所展示的積極向上的政治態度和良好的精神狀態,及時回答和引導社會普遍關心的教育熱點問題,充分發揮輿論的引導和監督作用,為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營造一個更加良好的社會環境。

    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充滿活力

    在不斷推進農村義務教育新的管理體制的建立和完善、鞏固和完善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新的管理體制的同時,辦學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教育法制建設取得豐碩成果,教育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教育督導邁出了新的步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充滿生機活力。

    第一,堅持教育的公益性,我國教育體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進一步完善。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明確政府提供公共教育職責,特別是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將所需經費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集中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公益性。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出發,在非義務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階段實行成本分擔機制,同時堅決反對教育産業化和市場化,促進了教育事業快速健康發展。積極探索高等教育資源整合新機制,大力推進教育部與地方政府、行業部門、龍頭企業開展共建教育部直屬高校,鞏固和發展了高校管理體制改革成果。按照建設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不斷深化。深入推進教師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不斷完善激勵機制、競爭機制和流動機制,充分調動了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第二,民辦教育持續健康發展,全社會關心和支持教育的局面進一步形成。貫徹落實"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依法管理"的方針,堅持鼓勵扶持和規範管理並重,民辦教育持續健康發展。2006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民辦學校或教育機構9.3萬所,比2002年增長52.2%;在校生2456.1萬人,比2002年增長114.0%。同時,積極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中外合作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層次不斷提高,事業健康發展。

    第二,積極推動教育立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法律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2002年以來,我國先後頒布了《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其實施條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及其實施辦法和新的《義務教育法》;同時,還制訂了《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和《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建設規定》等。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由法律、法規和規章三個層次的教育法制體系框架,教育工作做到了有法可依。這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變化,直接推動了新時期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

    第三,教育對外合作交流向更高層次、更廣領域發展,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進一步提升。目前,我國已經與184個國家和地區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建立了教育合作交流關係,與28個國家(地區)簽訂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堅持把擴大教育對外開放作為我國教育發展戰略的關鍵環節,我們通過學習借鑒世界先進教育理念和管理經驗,促進了我國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擴大了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我國的大學與世界知名大學和科研機構"強強合作",國際化程度明顯提高;職業教育引進國外經驗和參與國際教育服務,取得長足進展;基礎教育的對外交流活動開闊了師生的國際視野。近30年來,我國出國留學106.7萬人,其中有27.5萬人學成回國。我國累計接受來華國際學生87萬人次,向167個國家提供中國政府獎學金,越來越多國家的青少年將我國作為留學主要目的國。

    第四,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贏得了更大的空間。現在,全世界在校正規學習漢語的人數超過500萬,學習漢語的外國人總數達到3500萬左右。為適應快速增長的世界各國學習漢語的需求,到2006年底,我國在50多個國家(地區)建立了125所孔子學院或課堂;向80多個國家派出了國際漢語教師和志願者教師;先後出版了英、法、德、阿拉伯、俄、泰、印尼、韓文版的國際漢語教材;在42個國家(地區)設立了106個漢語水平考試(HSK)點;連續5年舉辦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漢語國際推廣事業的快速發展,不僅架起了世界與中國溝通的語言橋梁,加深了外國青年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了解;而且為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作出了積極貢獻。

    第五,切實加強教育督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督導體系初步形成。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有關教育工作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我們通過加強"兩基"工作的督導檢查,建立縣級政府教育工作督導評估制度,發佈國家教育督導報告,開展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等專項督導檢查,走出了一條督政與督學相結合、綜合督導與專項督導相結合的新路子,建立了一支專兼結合的督導隊伍,不斷完善了中央、省、市、縣四級教育督導網絡,使得教育管理的決策、執行和監督體系更加完善,對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第六,大力推進政務公開,教育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牢固樹立教育為人民服務意識,深化教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積極推進教育政務公開、校務公開,增強了人民群眾對教育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興學習之風、調查研究之風,積極推進教育系統領學習型機關建設,教育系統廣大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的理論、政策水平和領導管理能力得到不斷提高。按照社會主義的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大力加強高校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思想政治建設,進一步增強了領導高校發展改革的能力和水平。

    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我國教育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一定要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教育改革與發展全局,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著力促進教育公平,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體系,切實保障人民群眾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人力資源強國而努力奮鬥。

責編:孫潔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