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12日電(記者劉浦泉)12日中午,北京爨底下村黨支部書記王秀蓮就要出發去十七大報到了。臨行前,77歲的村民史文強老大娘緊緊拉著王秀蓮的手説:“希望你把大夥的心聲帶上去,把會議的精神帶回來,帶領村民過上更加富裕的生活。”
有著500餘年歷史的北京門頭溝區齋堂鎮爨底下村,過去由於交通不便、經濟落後,大量年輕人離村外出。自上個世紀90年代起,隨著旅遊業的興起,部分村民重新回村居住。但是,由於村裏和景區的基礎設施較差,村民的生活變化並不大。
2003年底,44歲的齋堂鎮機關幹部王秀蓮被委派到爨底下村擔任黨支部書記、景區管委會主任。她上任後,提出了“傳承古村歷史文脈、建設特色文化名村”的發展思路,並制定了景區的發展規劃。短短幾年,山村面貌煥然一新。2006年,全村旅遊門票收入16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上萬元。現在,爨底下村已成為國家A級景區、北京市級民俗旅遊專業村和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為王秀蓮送行的路上,老村幹部韓孟亮感慨地對記者説:“爨底下村以前是個有名的窮村,窮得連村裏的人都留不住。如今,村集體經濟壯大了,旅遊業也紅火起來了,老百姓生活富裕了,誰也不願再離村而去。”60多歲的老黨員韓孟林説,爨底下由窮變富,全靠有個好支部。他希望王秀蓮開好十七大,回村後繼續帶好隊伍,進一步把基層黨組織建設好。同時,他希望村黨支部帶領村民大力發展旅遊業,把爨底下這個歷史文化名村建設得更加美好。
在這之前,王秀蓮走訪了村裏的30多戶村民家庭,並與周邊村的幹部群眾進行了座談,傾聽村民的心聲。據她介紹,近年來,農村社會經濟雖然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有些地方行路、飲水、看病等仍有困難。她希望黨的富民政策進一步向農村、農民傾斜,不斷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完善農村醫療、教育等社會公共事業,增強農村經濟的“造血”機能。
“作為一名基層黨的十七大代表,既感到無限光榮,又感到責任重大。”面對村民的囑託,王秀蓮表示,一定不辜負大家的期望,認真聽會,做好筆記,把十七大的精神原原本本地帶回來,並認真貫徹落實到今後的各項工作中去,努力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麗,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責編:李星池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