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吉林省委書記:加快實現吉林老工業基地振興

CCTV.com  2007年10月04日 14:46  來源:《求是》   
專題:科學發展 共建和諧

    國家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以來,吉林省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搶抓歷史機遇,堅持科學發展,促進和諧發展,經過幾年的艱苦奮鬥,已經走出老工業基地最艱難的時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跨入全面振興的新征程。

    一、振興吉林老工業基地取得實質性進展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破解長期制約吉林改革發展難題的關鍵.老工業基地的問題,根本癥結在於體制性、結構性矛盾。我們抓住這一主要矛盾,突出重點工作,合力攻堅破難,吉林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

    國企改制實現突破,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國有經濟比重過高、結構和佈局不合理、企業債務包袱重、活力不足,是制約老工業基地發展的癥結所在.吉林省搶抓政策機遇,抓住關係振興成敗的大問題,將國企改革攻堅作為振興吉林老工業基地的突破口,全力攻堅克難。以産權制度改革為核心,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提出了有利於企業發展、有利於維護職工利益、有利於調動改革者積極性的“三個有利於”原則,重點做好籌措改革資本、化解企業金融債務、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妥善安置企業職工等工作,使改革得以協調、平穩推進。從2005年起,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全省3228戶國有企業基本完成改制,妥善安置職工98萬人.吉林省國企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國有資本向具有比較優勢的資源類、基礎産業和支柱、重點産業集中,國有資本結構和佈局得到優化,活力和控制力增強.改制企業迅速發展,帶動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吉林省從經濟長期低速運行變成發展勢頭強勁的省份.全省地區生産總值增幅躍升到全國第二位,人均生産總值突破2000美元。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超過歷史最好水平,汽車、石化和農産品加工業等支柱産業快速發展,醫藥、冶金、建材等優勢産業迅速成長,高新技術産業和現代服務業持續發展,産業集群開始形成,新型産業基地建設步伐加快。

    制約發展的難題不斷破解,發展活力迅速增強。經濟總量不大、基礎不穩、結構不優、效益不高,“賣糧難”、縣域經濟缺乏活力、投資規模小,是長期困擾吉林發展的難題.幾年來,吉林省下力氣破解這些難題.堅持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和農村發展,“三農”工作出現了重大轉機,全省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不斷提高,糧食生産能力達到544億斤,農産品加工業成為新的支柱産業,“賣糧難”成為歷史,糧食資源成為巨大的經濟優勢。固定資産投資實現大幅度增長,連續兩年增長幅度居全國第一位,進入年人均投資超萬元省份行列,投資結構不斷優化,實施和建成了一大批工業項目,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進展。“擴權強縣”改革取得顯著成效,縣域經濟活力得到釋放。對外開放取得突破性進展,東北亞投資貿易博覽會成為對外開放大平臺,實際利用外資和進出口貿易快速增長,引進域外資金連年翻番,中俄“路港關”、中朝“路港區”等對外開放通道建設穩步推進。

    發展成果惠及人民群眾,民生問題明顯改善。吉林作為老工業基地和糧食生産基地,城鄉群眾長期以來生活水平偏低,存在不少困難。經過努力,全省就業總量實現歷史性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全國第30位上升到第19位,農民人均純收入由全國第16位上升到第11位。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工作順利完成,實施城市棚戶區改造工程、建設廉租房,大批低收入群體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基本建立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會救助體系,五年減少農村貧困人口40萬人。文化體制改革成果顯著,長影集團和出版集團走出困境,發展勢頭強勁,和諧文化建設不斷加強,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不斷豐富,各項文化事業進一步繁榮。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建立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基本解決了貧困家庭和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問題,初步建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公共衛生體系進一步健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市社區衛生工作取得進展。老百姓實實在在享受到了改革發展的成果。

    二、推動吉林老工業基地實現全面振興

    目前,吉林省已進入工業化加速發展的關鍵階段,處於經濟快速增長期和社會矛盾凸顯期。這一階段性特徵,決定了實現吉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必須結合實際,繼續搶抓機遇,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加快發展,堅持科學發展,促進和諧發展,實現更好更快發展。

    堅持強化基礎,積聚發展能量。強化基礎,就是鞏固和加強支撐經濟發展的基礎,使經濟發展建立在可持續、更協調的牢固基礎之上。一是強化産業基礎,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吉林省是農業大省,糧食産量、畜産品産量以及農産品加工、出口等各項指標均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三農”問題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舉足輕重。必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來抓,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加快發展畜牧業、園藝特産業和農産品加工業,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和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加快實施農業産業化經營,延長産業鏈條,提高農産品市場佔有率和競爭力。加強以水利工程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事業建設,加強耕地保護,加強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積極培育造就新型農民,努力提高農民生産生活質量。統籌城鄉發展,大力發展勞務經濟、縣域經濟,努力實現農民持續增收;進一步完善“擴權強縣”政策,增強縣域經濟整體實力。二是強化環境基礎,優化經濟社會發展的硬環境和軟環境。吉林省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必須有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作保證。環境不好,本地企業發展不起來,外面的生産要素也難以引進,發展就會受到制約,振興就是一句空話。一方面,繼續強化投資拉動作用,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基礎産業建設。加快鐵路、公路、空港、口岸及其通道、水電氣、城市公共設施及各類開發區、園區建設,使吉林獲得新的發展基礎和能量。另一方面,切實加強市場經濟環境、信用環境、文化環境等軟環境建設,建設誠實守信、文明和諧的大環境,使吉林成為親商、安商、扶商、富商之地。三是強化文化基礎,營造和諧向上的文化氛圍。大力培育創業文化、發展文化、奮鬥文化,激發全省人民創業的熱情、發展的幹勁。

    堅持調整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必須從戰略上調整、優化産業結構,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約轉變,加快建設以現代農業、新型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新型産業基地。一是加快推進産業結構調整。積極調整三次産業結構,在穩定優化第一産業的前提下,大力發展二、三産業,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調整傳統産業與新興産業的關係,努力實現傳統産業高新技術化和高新技術産業化,提高産業和企業的競爭力。著力調整産業內部結構,立足現有産業基礎和優勢,推動汽車産業優化産品結構和零部件配套升級,石化産業向精細化工産業方向延伸,農産品加工業向終端産品領域和資源效益最大化方向發展,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及制藥、新材料等優勢産業,加快發展冶金、能源、裝備製造、建材、紡織、礦泉水、人參等特色産業,放手發展一切可以發展壯大的其他産業。加快發展新興服務業,推動服務業跨越發展,儘快把旅遊業培育發展成為支柱産業,形成新的增長點。調整區域産業佈局,推動生産要素向優勢企業、優勢産業集中,提高産業集聚水平,優化區域生産力佈局。二是不斷改善投資結構。圍繞轉變發展方式優化投資結構,突出投資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積極吸納省內外、國內外各類投資者的投資,重點向支柱産業和優勢産業的骨幹項目傾斜,向主要開發區和園區傾斜,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傾斜.三是不斷改善技術結構。注重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和知識含量,使經濟的快速增長建立在科技不斷進步的基礎上。深入實施科教興省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大力推進科技成果産業化。整合科技資源,加強産學研政合作,全面提高勞動者的科學素質、人文素質和健康素質。鼓勵和支持發展先進生産力,限制和淘汰落後生産能力,切實降低工業化進程中的資源消耗水平。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生態省建設,全面加強環境保護,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堅持改革開放,增強發展活力。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是吉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根本途徑。一是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形成市場機制與政府調控的合力。繼續深化和完善國有企業改革,全面推進股份制改造,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打造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最大限度釋放國有企業活力。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實施民營經濟騰飛計劃,加快形成民營經濟自主增長機制,大力推進全民創業,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健全現代市場體系,統籌推進經濟和社會領域的各項改革,大力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建立更加健全、更具活力的市場經濟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改善政府的管理和服務效能。二是全面擴大對外開放,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對內對外開放並重,形成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加快引進國內外資本、技術、人才等各類要素,吸引更多的大企業大集團和戰略投資者到吉林創業發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境外投資和跨國經營.積極發展對外貿易,發揮比較優勢,優化進出口結構,鞏固傳統市場,開拓新興市場,擴大商品和服務出口.積極主動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和貿易往來,加強東北亞地區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加強與遼、黑兩省的區域協作,促進東北三省老工業基地整合發展。三是著力調整城鎮體系.全面實施城鎮體系規劃和中部城鎮群規劃,支持長春、吉林兩個特大城市領先發展,增強輻射帶動功能,促進長吉經濟一體化,打造東北中部城市集群。以更大的力度支持東部、西部城市和區域經濟加快發展,加快資源型城市和地區經濟轉型。

1/2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