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就會有什麼樣的和諧觀。老百姓的“和諧觀”是得到關注就是和諧,物價平穩就是和諧;文人雅士的“和諧觀”是“和”右邊是“口”,就是人人有飯吃;“諧”左邊是“言”,就是人人都可以説真話;真心誠意為百姓謀利益的領導幹部的“和諧觀”,則是踏踏實實地圍著基層轉、圍著群眾轉、圍著工作轉。構建和諧社會,積極關注民生,提升思想境界,最終無疑就能看到一幅幸福美好的社會圖景: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
兩年前,文化老人季羨林先生對看望他的溫家寶總理共論和諧,季羨林先生説:“我們講和諧,不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內心和諧”,這是一位一生都追求真理、對國家前途充滿信心的文化老人科學而樸實的“和諧觀”。
今年6月18日,金庸先生去北京301醫院看望季羨林先生,兩人談到武俠小説時,季羨林先生的“和諧觀”更是令人難忘:金庸認為中國的“俠”(繁體寫作“?”),下面是兩撇,是兩個人在打架。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在中國人看來天經地義。西方人不如此看,他們崇尚拳頭裏出真理,力大者為王。季羨林先生就不贊成西方人的“弱肉強食”。他説:“中國宋朝思想家張載在《西銘》中説:‘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物,包括植物都是我的夥伴。這就是中國的傳統思想。”在他看來,中國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諧”。
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本元素。我曾聽到這樣一個寓言故事:一家庭婦女在外碰到四位老人,看起來又餓又累又渴,婦女動了惻隱之心,想請老人們到家裏。四位老人分別叫“財富、成功、平安、和諧”。一位老人説,我們去多了你家受不了,你只能請一位。善良賢惠的婦女徵求了家裏的意見,就拽著“和諧”老人往家走。令她奇怪的是,“和諧”在前面走,那三位老人都跟著。婦女説,你們不説去一個嗎,怎麼都跟著呀?那幾位老人笑著説,誰叫你請“和諧”呢?“和諧”一到,“財富”也就到了,“平安”也就到了,“成功”也就到了。
家和日子旺,國和萬事興。正像季羨林先生所説的那樣,世界只要能夠接受我們這個“和諧”的概念,那麼,我們這個地球村就可以安靜許多。
但現實生活中,某些人的內心缺乏“愛”字和“和”字,幸福指數總是隨著難填的慾望上漲,最終恐怕就栽進麻木不仁、誠信缺失、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的陰溝裏。
構建和諧社會是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每個人只有達到個人和諧的境界,具備愛祖國、愛人類、愛自然的基本素質,“財富、成功、平安、和諧”才會進入家門。也只有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和人的內心和諧,才會實現和諧社會的崇高目標。(李輝)
責編:修榮騰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