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百姓紀事:浙江建築業人士陳再榮的20年風雨路

CCTV.com  2007年09月16日 17:05  來源:新華網   
專題:《百姓紀事》專欄

    新華網杭州9月16日電(記者李亞彪)今年36歲的陳再榮,是杭州一名普通的建築業人士。從14歲跟著別人打工蓋房子,到最後住進別人蓋的房子,陳再榮在20多年間的親身經歷,也是我國建築行業20年來發展歷程的縮影。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打工的地方連二層樓都很少見

    陳再榮是浙江東陽市人,從做泥工開始,14歲就跟親戚外出打工,給別人建房。

    “那是20世紀80年中期,建築不是很熱,我是學徒工,工資是一天1.4元,錢完全夠用。”陳再榮説。

    陳再榮15歲時,跟著堂哥到內蒙古搞建築。當時只有1米5左右的他,每天的工資拿到了3.5元。

    東陽是浙江的建築之鄉,陳再榮在內蒙古見到的卻是另一番情景。當地不少人住棚子和帳篷,房屋磚墻很少,連法院的房子都是一層的,二層樓很少見。陳再榮和夥伴們造了一幢兩層樓的房子,據説是當地的第一座樓房,吸引了不少人來看新鮮。

    16歲時,陳再榮回到浙江,在余杭幹泥工。當時,陳再榮屬於4級工,工資漲到每小時1元錢。到余杭後,陳再榮接手的第一個活,就是在當地建造一個信用社。此後,陳再榮先後在金華一建集團及杭州市一家國有企業工作,成了工地的帶班人。

    陳再榮的父親是一個老礦工,他本來可以接班到礦上工作的。“當時不少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到國有企業工作,可我還是選擇了自己創業。”陳再榮説。他開始聯絡幾個老鄉,試著包一些小建築項目,或給私人搞裝修,掙錢大家平分。

    20世紀90年代前期:杭州每平方米980元的房子都賣不出去

    21歲時,陳再榮回杭州,決定自己當老闆,開始獨立包活。當時只是包清工,即包活不包料。

    “那段時間的效益還可以,包清工建一層房子可以賺到1萬元。第一次包了五六層的房子,掙了四五萬元,這也是我的第一桶金。”陳再榮説。在這期間,以前帶自己幹活的親戚朋友,也紛紛跟著陳再榮搞建築。

    讓陳再榮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1993年,杭州市的一所高校搞開發建設南都花園項目,這是杭州最早開發的商品房之一。建成後以每平方米980元的價格出售,對外最貴賣到1000元多一點,可即使這樣,這些商品房也很難賣出去。

    “當時工程結束後,開發商拿不出工程款,要抵給我六套房子。我沒要,硬要回了工程款。現在覺得有些傻,因為這個地段的房子漲到了每平方米1萬元。可當時誰知道,那個地方很荒涼,草長得比我還高呀!”陳再榮笑著説。

    23歲時,陳再榮到了嘉興,與姐夫一起合作包工包料。剛到嘉興,他就拿到了兩幢房子的工程,整個工程款是96萬元。由於款額巨大,需用支票支付,陳再榮第一次拿到了支票,心裏別提多高興了。

    不久,嘉興的房地産業也開發起來了。就在這期間,陳再榮開始談戀愛了,由於女朋友在杭州市搞服裝生意,加之其他原因,他又回到杭州,重新白手起家。

    杭州的變化再次觸動了陳再榮,原來冷清的建築市場,仿佛像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一批工程隊,陳再榮第一次感受到了建築行業市場競爭的壓力。

    21世紀:蓋了20多年房子,終於住進了別人蓋的房子裏

    隨著時間的推移,陳再榮組建了自己的建築隊,自己從拿別人的工資,到給別人發工資。當時建築物品種也開始發生變化,除了建樓房外,網球場、別墅都成為新興項目,而這些項目利潤很不錯。

    陳再榮坦言,十年前,在杭州普通百姓是不會想到投資房地産業的。他自己也錯過一次賺錢的機會:杭州市翠苑一處小區,70平方米的一套房子賣到11萬元,陳再榮沒有買。“當時我能買得起,可又怕買完房子,就沒辦法開展業務了。”他説。

    在陳再榮眼中,杭州市房地産真正熱的時候,是最近六七年,房價漲幅很大。他去年購買的親親家園小區一處房子,每平方米只有6000元;到2007年,就漲到了8000元,他自己也沒有想到。

    陳再榮真正擁有自己的房子是在五六年前,他在市中心馬塍路買了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後來轉手賣掉。三四年前,陳再榮又買下一套房子,後來送給了親戚。他説:“我還是喜歡住到市郊,目前在北郊買了一套200平方米的房子。不管怎麼説,風風雨雨這麼多年,我總算住進了別人蓋的房子裏。”

    “不少人問我幹房地産時有沒有拖欠工資的事,我可以肯定地説,這個情況基本上沒有,因為我是打過工的,深知這些錢對工人來説是多麼重要。”陳再榮説,“現在國家對農民工權益高度重視,工作條件也在逐漸改善。杭州市就要求所有民工宿舍都要裝空調,這個錢都是建築商來出。”

責編:石光輝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