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訊 大力加強自主創新,到2020年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這是我們黨綜合分析世界科技發展大勢和我國所處歷史階段提出的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決策,是落實科學發展觀、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重大戰略舉措。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高度重視發揮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的作用,科技工作取得重大成就。2006年,隆重召開全國科技大會,動員全黨全社會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奮鬥,強調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十幾億中國人民親歷了科技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享受著科技進步創造的豐厚財富,感受到建立在科技自立、自強基礎之上的國家實力和民族尊嚴。
到2006年,我國研究開發投入從1995年的348.7億元上升至2943億元,位居世界第五,研究開發投入佔GDP的比例達到創紀錄的1.4%;現有科技人員以3500萬人的總規模居世界第一,研究開發人員達到142萬人年,居世界第二。迅速發展的高等教育,大大提高了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的供應能力。快速增長的科研投入,為自主創新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基礎科學研究取得長足進步。2006年,我國數學研究綜合實力排名居世界第四,化學研究綜合排名居世界第六,地學和計算機科學綜合排名居世界第七,物理研究綜合排名居世界第十,納米科學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納米技術專利數高居世界第三。澄江動物群與寒武紀大爆發、碳納米管製備、非線性光學晶體、量子信息和通信、超強超短激光研究等一系列原始性創新突破,在獲取新知識、新原理、新方法等方面均有重要進展。
高技術研發取得豐碩成果。雜交水稻每年增産的糧食可多養活7000萬人口,超級雜交稻畝産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標已經實現。以第三代移動通信、高性能通用計算機芯片、計算機操作系統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成果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繼載人航天工程取得歷史性突破之後,探月工程正進入發射前的緊張準備階段,國産大飛機研製已通過國家立項,航空航天等産業的躍升為增強綜合國力和維護國家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科技發展,以人為本。圍繞建設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提高人口健康水平、促進社會和諧,我國科技人員在公益性研究領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立足於節能減排的電動汽車研製取得顯著進展,燃料電池汽車技術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混合動力汽車實現載客運行並具備了小批量生産能力,純電動汽車實現量産並開始出口。油氣資源勘探理論與技術的突破,對南堡油田等一批新油氣藏的發現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三峽大壩、青藏鐵路、南水北調工程的建設,對資源的綜合平衡利用和地區間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科研體制機制創新取得成效。隨著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逐漸推進,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已現雛形,企業已經成為研發投入的主體。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建設和共享、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各項配套政策細則的制定,優化了創新環境,整合了創新資源。科技成果鑒定制度、科技獎勵制度、科技信用制度、人才選拔和任用制度的變革,為弘揚創新精神、遏制浮躁學風、建設學術誠信、培養創新人才創造了更加良好的條件。
著力自主創新,將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改革開放以來,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的提出,到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再到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確立,充分表明我們黨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表明我們黨具有寬廣的世界眼光和非凡的戰略意識。面對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方面處於優勢的壓力,面對洶湧澎湃的新科技革命的浪潮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國人民有志氣、有信心、有能力搶抓機遇,奮起直追,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勇攀現代科學技術高峰,使我們國家早日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人民日報》 ( 2007-08-27 第01版 )
責編:石光輝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