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工作
外交部部長 李肇星
2006年,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複雜變化。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們努力抓住機遇,妥善應對挑戰,外交工作取得了重要成績。
國際形勢在總體穩定中出現了一些新特點:
──國際力量格局調整加快,大國務實合作增多。美國繼續推進反恐、防擴散戰略。俄羅斯國力明顯回升。歐盟在困難中努力推進一體化進程。日本實現經濟復蘇並謀求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中國經濟繼續快速增長,國際影響增大。印度、巴西、南非、東盟等新興大國和國家集團加速發展。大國利益交匯和相互依存加深。
──熱點問題集中升溫,多邊主義深入發展。朝鮮半島核問題進一步複雜化。伊朗核問題緊張局勢升級。巴以矛盾更加突出,黎以激烈衝突,伊拉克形勢持續動蕩。熱點問題相互影響。傳統安全問題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安全問題的綜合性、關聯性上升。聯合國安理會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中的作用提高,多邊機製成為解決重大國際問題的重要渠道。
──文明交流繼續發展,軟實力競爭方興未艾。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各國和各文明間的交流,“國家年”、“文化年”等交流活動日益活躍。各大國更加重視軟實力建設,運用各種資源、手段努力提升國際形象。同時,由於歷史、現實等複雜因素作用,一些文明、文化間的隔閡難以消除,圍繞國際秩序及主權、人權等的爭論仍在繼續。
──世界經濟在不平衡中增長,經濟全球化影響深刻。世界經濟保持快速增長,預計全年增長約3.9%,區域合作深化。原油等初級産品國際價格高位波動。全球化對發達國家衝擊凸顯,歐美國家內部社會矛盾上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多哈回合談判受挫。
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局勢,我們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圍繞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全方位開展對外工作,努力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國際環境和外部條件,為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發展的和諧世界作出了貢獻。
(一)以三大峰會為重點,深化與周邊和發展中國家合作
我們主辦上海合作組織成立5週年峰會,促進了同俄羅斯及中亞國家在經貿、安全、人文等方面的務實合作,成員國就締結長期睦鄰友好合作公約達成共識,增強了上海合作組織的凝聚力。
我們在南寧舉辦了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係15週年紀念峰會,中國與東盟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得到鞏固和深化。
2006年是中國外交的非洲年。胡錦濤主席、溫家寶總理等領導人相繼訪問非洲。我們首次發表對非政策文件。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成功舉行,這是迄今我國政府舉辦的規模最大、與會領導人最多的一次國際會議。峰會通過《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劃(2007─2009年)》,確立了中非新型戰略夥伴關係,制定了今後3年雙方合作藍圖。胡錦濤主席宣佈8項支持非洲國家發展的新舉措,受到非洲國家熱烈歡迎。峰會為中非傳統友好合作注入了新的動力。
我們繼續貫徹“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方針。黨和國家領導人分別出訪越南、老撾、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印度、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拓展了我與鄰國的互利合作。我們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積極向周邊國家提供幫助:救助越南遇險漁船,向印尼地震、朝鮮與泰國水災、菲律賓泥石流和油輪沉沒災害事故提供緊急援助,為印尼應對禽流感疫情提供專項援助,向東帝汶提供緊急糧食援助。我們以行動證明,中國是周邊國家的好鄰居、好夥伴、好朋友。
我們深化了與阿拉伯和南太國家以及拉美國家的友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