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月2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專程來到北京軍區總醫院,看望病重的華益慰。新華社記者 王建民 攝 |
| |
著名醫學專家、北京軍區總醫院原普外科主任華益慰,從醫56年來,始終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重,心繫官兵服務人民,把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黨和軍隊的醫療事業,特別可貴的是在他身患重病、生命垂危之際,毅然立下“為醫學事業捐獻遺體的”遺囑。他的感人事跡和壯舉在軍內外引起強烈反響。退休後的華益慰依然堅守在他所熱愛的工作崗位上(2003年2月攝)。(新華社發 于聰慧攝) |
新華網北京8月13日電(記者 陳輝、白瑞雪) 12日的北京,悶熱的空氣籠罩在送別逝者的默默旅程上:下午6時36分,人民的好軍醫華益慰在北京軍區總醫院走完了他73年平凡而高尚的人生。
雖然身患晚期胃癌的華益慰早已明白自己正在接近生命的終點,雖然這些日子來,他病情危急繼而平穩的反復,一次次點燃人們的希望。但這一次,華益慰真的走了。
伴著流淌的淚水,華益慰辭世的消息在所有牽掛他的人群中傳遞。人之故去,痛徹心肺,但,生命是有力量的。從醫一生的華益慰告別了這個世界,卻給我們留下了太多值得永遠回味的東西。
他帶走的是高大挺拔的身軀,留下的是永生的精神。面對求醫者,華益慰投入了自己精湛的醫術和忘我的慈悲仁懷,無論對方是農民還是將軍,他投入都是自己醫德醫術的全部。所有患者都從心底感受到,他是一個“值得將生命相托”的人。華益慰沒有統計過,究竟有多少患者在他的手術刀下獲得了第二次生命。但獲得新生的人們都會記住他,並且一生感激。就像那位來自唐山的農村姑娘王文亞,是華益慰讓從小就被一些醫生診斷為“活不了”的她,幸福地結婚生子。孩子會走路了、上學了,她忘不了帶著孩子到北京喊一聲“華爺爺”……
他帶走的是73載的潔白人生,留下的是無盡的感動和思念。華益慰的事跡經新聞媒體報道後引起了社會各界關注,他“自願作遺體解剖,不保留骨灰”的最後囑託更是讓人動容。各大網站華益慰新聞專題點擊量達數百萬次,“感謝您,華醫生!”“我們的時代需要華益慰精神!”網民們紛紛留下了自己的心聲。為了保證病重的華益慰休息,醫院不得不謝絕人們“看上一眼華主任”的小小心願。但病房門口總是擺滿了各種顏色的鮮花,華益慰的學生和同事們每天都會接到很多詢問病情的電話……從總書記到素不相識的陌生人,2006年的這個夏天,無數人把對生命的關愛繫於一位與病魔頑強鬥爭的老人。
他帶走的是大愛大醫的故事,留下的是一面鏡子。作為一個以拯救生命為天職、承載著社會道德最厚重部分的職業,醫生應該怎樣面對病人?在一個充滿誘惑的時代,醫生鋒利的手術刀,如何才能保持心靈不被雜質腐蝕?華益慰如同一面鏡子,透過這面鏡子,人們當以華益慰高尚的品格反觀、自省。這面鏡子的光芒,照射著所有無愧於“白衣天使”稱呼的醫護人員,也照射著所有用自己的心靈在不同職業、崗位上堅守的人們。
華益慰走了,但他留給我們的一切,將會一代代珍藏和傳遞下去。這是逝者留給生者的精神禮物,也是我們對華益慰的最大告慰。(完)
責編:曹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