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央研究室李連仲: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新農村建設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07日 11:22 來源:
專題:構建和諧社會 建設新農村
專題:落實科學發展觀

   經濟日報消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精神。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最重要的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對於有效解決“三農”問題和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科學發展觀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意義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農民是一個福音,對農村是重大變革,對農業是發展機遇。要完成這一歷史任務,就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科學發展觀要求按照“統籌發展”的思想,處理好存在於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主要矛盾,具體是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必然選擇。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義。只有著眼于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高度重視把農村、農業、農民的事情辦好,才能切實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城鄉統籌的科學發展的軌道上來。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發展滯後於城市發展,農民、農村、農業問題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目前農村發展與城鄉發展和整個社會的發展仍有較大反差,體現為物質、精神、社會等多個層面的差距。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建立;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比較困難;農業生産效率比較低,農産品結構與市場結構不相適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相對落後,鄉村面貌相對落後。可以説,當前農民、農村、農業問題已成為影響和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最薄弱環節。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著力破解農村發展的這些難題,消除種種制約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障礙。它深刻反映了科學發展觀的時代特徵和本質內涵,充分體現了億萬農民群眾的願望和根本利益,是新時期對“三農”政策體系的進一步完善與發展,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部署。

    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是做好我國其他各項統籌工作的基礎和關鍵。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大多數,是潛力最大的消費群體,是經濟增長可靠和持久的動力源泉。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不僅能提高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農村地區的消費需求水平,而且對於拉動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也具有積極作用。同時,通過加強農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農村的生産生活條件和農民的消費環境,既可以緩解當前我國部分行業産能過剩的局面,使這些行業的産品和生産能力在農村找到市場需求,促進與此聯絡的相關産業發展;又可以通過建設好新農村,讓農民過上富裕的生活,從而保證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和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第二,科學發展觀為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科學的價值判斷標準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這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了基本的價值評判標準。

    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強調以人為本,明確新農村工作的核心是農民問題,就要把增加農民利益,保障農民權益,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加強農民就業技能培訓,切實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實現農民全面發展作為新農村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我們曾把“三農”問題單純看成是一個農業産業問題,忽視了對農民自身技能的培養和農民素質的全面提高,而更多地強調農業這個産業對經濟的貢獻和工業化的支持。科學發展觀強調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進一步回答了為什麼發展農業、靠什麼發展農業、怎樣發展農業的問題,明確了人與農業發展的關係、人的全面發展在全社會發展系統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認真貫徹以人為本的精神,牢牢堅持發展為了廣大農民,發展依靠廣大農民,發展成果惠及廣大農民,切實保障廣大農民的合法權益,不斷提高農民素質,實現農民全面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要從農民生産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入手,不斷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他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權益。在新農村建設中,要突出強調以人為本,為農民群眾多辦好事、實事,要把群眾滿意不滿意、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作為指導原則和檢驗標準,確保讓農民真正受益。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揭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動力源泉,明確了廣大農民是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的根本力量,它不僅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所強調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思想,而且又進一步豐富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時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內涵和時代要求。

    第三,科學發展觀為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導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作為對經濟社會發展一般規律認識的深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導。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木桶原理”告訴我們:維持木桶容量整體水平的是最短的那塊木板。這給我們重要啟示是,整體的發展既要考慮其中發展最快的那一部分,也要考慮各部分發展的平均數,更要重視發展最慢的那一部分。雖然在發展實踐中,各項任務的實現不可能齊頭並進,某一時段、某一范圍內強調的重點不同,但總體而言,必須做到全面均衡。所以,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對於廣大農村地區,在新農村建設時,不單單是以發展農村經濟為目標,而是要全面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實現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新農村建設既包括發展農村生産力,又包括完善農村生産關係和上層建築;既包括經濟發展,又包括社會、文化、政治的發展。所以,新農村建設應遵循科學發展觀提供的方法論指導,既要努力著眼于城鄉協調發展,又要努力著眼于農村産業發展的新格局、農民生活的新提高、民風民俗的新風尚、鄉村面貌的新變化、鄉村治理的新機制、農村管理體制的創新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等,通過新農村建設實現農村全面協調發展,切實把廣大農村地區建設成富裕、文明、民主、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科學發展觀規定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原則

    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就要實現廣大農村地區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實現廣大農民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統一。為此,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踐中,我們必須牢牢把握以下四個基本原則。

    第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要求。具體來説,就是要求一切從廣大農民的願望和實際出發,把農民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尊重農民、依靠農民、激發農民的創業激情和首創精神,不斷創新農村體制機制,破除各種體制性障礙,不斷激發廣大農民群眾的發展活力;農民富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目的,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廣大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要採取一切有效措施,發展農村教育,千方百計提高農民素質;要以實現農民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維護農民的根本利益上來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農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權益。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在實踐中政府要引導扶持,不能包辦代替,更不能違背農民意願。

    第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全面進步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首先是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改變農村落後的經濟面貌。經濟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前提和基礎。我國一些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滯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只有經濟發展了,農民的生活才能不斷改善,農民的全面發展才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必須把發展經濟放在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位置。通過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業的整體素質和綜合效益,促進糧食增産,增加農民收入,不斷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同時,新農村建設在民主法治、精神文明和社會管理等方面也應有明顯的進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既需要雄厚的物質基礎,也需要可靠的政治保障、穩定的社會環境、正確的思想意識、良好的文化條件。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特別是要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切實維護農民的民主權利。促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在教育、醫療等方面為農民提供優質服務。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倡導健康、文明、和諧新風尚。推動建立覆蓋整個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證廣大農民共享文化發展的成果。生産發展、生活寬裕是經濟建設和物質文明方面的目標要求;鄉風文明是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方面的目標要求;村容整潔是社會建設方面的目標要求;管理民主是政治建設和社會管理方面的目標要求。在實踐中應當按照這些目標和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不斷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向前進。

    第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切實搞好科學規劃,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建設新農村,要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特點和人文環境狀況科學規劃,形成類型多樣、特色鮮明、風貌各異、多姿多彩,體現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由於各地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文環境有著較大差異,財政實力也不平衡,推進新農村建設必然起點有差別、進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因此,搞“千村一式”既不科學,更不現實。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應從自身實際出發,結合地區特色,發揮自身優勢,量入為出,量力而行,注重實效,紮實推進,不搞花架子,不搞盲目攀比,避免搞形式主義和形象工程,避免新農村建設運動化、短期化。發達地區經濟發展領先,在新農村建設中應加大力度,解決突出問題,為加快新農村發展做出表率;欠發達地區要積極學習發達地區先進經驗,但不要照搬照抄,要從當地實際出發,選準切入點,量力而行,注重實效,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例如,對於一些經濟狀況相對發達的村鎮,可以積極調整農村産業結構,提倡科技興農,鼓勵自主創新等;但對於經濟落後的農村地區,更要著力解決農民生産生活中最基本的融資難、賣糧難、看病難、唸書難等問題。

    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規劃,一方面要求各地要搞好部署,做好規劃,整體推進,注意新農村建設中各項工作的統籌兼顧、互相配套,防止重復建設、分散投入。規劃編制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充分考慮本區域的人口變化、土地變化、城鎮化發展和産業結構調整等因素。另一方面又要求各地積極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根據當地實際發展水平和農民群眾的現實需要,合理確定目標和任務。各地要及時將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典型加以推廣,充分發揮典型引導作用,處理好一般示範與個性特色的關係。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立足本土鄉村人文,尊重本地區的傳統習慣和風格,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優勢。

    第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處理好農業經濟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這樣才能確保農業資源的持續有效利用和生態安全,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耕地、林地、牧草地等土地資源相對短缺,一些地方出現了資源粗放利用,投入品利用率低,農村面臨污染、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進一步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以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和節能為突破口,大力加強節約型農業建設。充分利用土地空間,努力提高土地生態系統的綜合效益,充分利用降水和可利用的水資源,採取各種有效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要通過多種途徑維護農業生態環境的相對穩定,以實現農業系統總體上的高産、穩産、優質、節能和降低生産成本的綜合效益。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大力鞏固退耕還林、還草、還湖的成果,加強對林地、草地荒地、灘塗、濕地的依法保護。要讓農村地區有新鮮的空氣、潔凈的水、整潔的街道,最終走上一條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作者李連仲係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局局長)

責編:霍筠霞

1/1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