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氣網訊 今天(6月21日),我們迎來夏季的第四個節氣——夏至。進入夏至,天氣愈發炎熱,高溫逐漸增多,此時的諺語大多與農業、氣溫有關,如“夏至不熱,五穀不結”、“夏至無雨三伏熱,夏至有雨應秋早”、“不過夏至不熱”等。為何不到夏至節氣就不熱呢?哪些地方此時進入一年中高溫日數最多的時節?
夏至是盛夏的起點,此後天氣越來越熱,火辣辣的太陽炙烤着大地,熱浪滾滾,因此有“不過夏至不熱”的説法。雖然夏季早已來臨,但不到夏至節氣,還算不上是酷夏。
中國天氣網盤點了1991年至2020年氣象數據發現,進入夏至節氣後,我國平均最高氣溫呈上升趨勢,達27.4℃,較芒種期間氣溫上升1.2℃。此時大部地區氣溫較高,北方多地在夏至節氣進入全年高溫日最多的時節,如西安、石家莊、鄭州、濟南、北京、天津、太原,其中西安夏至時節平均高溫日數最多,達6天,其次是石家莊,有5.4天。
為何不到夏至節氣就不熱呢?據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沈雨旸介紹,這主要是由於此時華北平原常在大陸暖高壓控制下,天空雲量稀少,盛行下沉氣流,持續晴曬,容易出現高溫天氣。
夏至節氣的到來,“三伏天”快要來了。此時的炎熱既是煎熬,也是饋贈,因此民間有“夏至不熱,五穀不結”的説法,想要收穫稻米流脂的金秋,就必須經歷火傘高張的炎夏。對於三伏天到底熱不熱,古人認為可以通過夏至節氣的天氣狀況來提前預測。例如“夏至無雨三伏熱,夏至有雨應秋早”,意思是如果夏至這一天無雨,三伏天則比較炎熱,酷暑難耐;如果有雨,那麼三伏天裏雨水也會比較多,天氣較為涼爽,就像提前到了秋季一樣。
夏至前後,雨豐晝長,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揚花,各種農田雜草和莊稼一樣生長很快。為搶農時、保增産,各地夏播工作要抓緊掃尾,已播的要加強田間管理,力爭全苗,因此民間有着“夏種不讓晌”的説法。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産量影響很大,因此有“夏至雨點值千金”、“夏至有雨,穀倉有米”、“夏至下了雨,好比秀才中了舉”之説。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夏至時節,空氣對流旺盛,雷陣雨不時出沒,正值梅雨期的長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易出現連綿陰雨,多地進入全年中最多雨時段。此時,夏季版圖會迅速向東北、西北、雲貴高原等地擴展,呈縱貫南北之勢。
為了消夏避伏,夏至有吃麵的習俗,既表示夏至這天白晝最長,也有慶豐收、嘗新麥之意。炎熱天氣下,南北方多地會吃“過水面”,將煮好的麵條經涼水浸潤後晾涼,再澆上滷汁和配菜,涼爽又開胃。這一天,人們還會相互贈送折扇和脂粉等消暑物品。此時也是荷花盛開的時節,很多地方會舉辦賞荷花游園活動。
夏至時節,蛙鳴伴蟬吟,萬物繁茂至極。瓜果飄香,雪糕沁涼,晚風拂面,夏日的儀式感拉滿。願大家迎着盛夏的熱情,努力奔赴,所願皆成。(策劃/杜冰冰 設計/劉紅欣 數據支持/沈雨旸 審核/劉文靜 余曉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