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瓜絡,這種在農村家庭中常見的刷鍋洗碗用品,如今一年出口可達到2000萬美元。從最初房前屋後的種植,到如今的規模化生産與出口,絲瓜絡産業在河南省信陽市商城縣的發展歷程可以稱得上一段“逆襲”的勵志故事。
河南省信陽市商城縣位於大別山丘陵地區,由於土地不連塊、機械化水平較低,這裡種植傳統的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收成並不高。2019年5月8日以前,商城縣屬於國家級貧困縣,當地的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多為婦女、兒童和老人。
2019年,一群返鄉創業的年輕人發現,當地家家戶戶房前屋後種植的絲瓜,其製成的絲瓜絡在國內外電商平臺上卻經常“賣斷貨”。於是,他們決定在這裡先種植60畝絲瓜試驗一下,沒想到産品上架一週全部售空。
電商創業者之一的楊維圳告訴央視網《新聞+》記者,第一個在海外賣爆的産品是絲瓜絡原材料,一根賣10美元。“當時我們感覺這個價格已經很高了,結果發現國外廠家買回去後,賣的價格更高。”
絲瓜絡之所以受到市場青睞,主要得益於其天然、環保、健康的屬性。絲瓜絡由植物纖維構成,可降解,深受大城市中商務人士和注重環保的海外消費者喜愛,日本、韓國等國家對絲瓜絡的進口需求很大。
“你像我手裏面拿着兩款産品,這一片的話就可以賣5美元,一年賣個幾十萬個是沒問題的,這個量很大,我們甚至供不上貨。”楊維圳説,絲瓜絡成了搶手貨,但是絲瓜的種植和供應卻沒那麼容易。
起初,當地村民擔心絲瓜絡會前期火熱,但後期逐漸價格低廉、無人收購,因此並不放心。為解決這一問題,當地採取了示範種植的方式,通過合作社帶動農戶種植,讓大家利用房前屋後的閒置土地或丘陵荒地,種植幾十株到幾百株不等的絲瓜。
這種種植模式不需要大量的體力投入,只需搭好架子,春天種植,秋天收穫,成熟後的絲瓜絡非常輕,搬運方便。據統計,一株絲瓜一年可收穫3茬,約15根絲瓜絡,産值可達七八十元。在收購季節,農戶將絲瓜絡送到村裏,由合作社根據尺寸長短進行收購,品相較好的絲瓜絡一根可賣到5元左右,合作社支付現金給當地村民,幫助村民一畝增加近5000元收入。
潘思雨是商城縣本地人,18歲外出打工,幾年後返鄉加入絲瓜絡産業。她告訴央視網《新聞+》記者,在家鄉工作既可以照顧父母、孩子,又能學到電商運營等新知識,“之前都不知道一個小小的絲瓜絡能有這麼大的用處,現在在這裡做電商運營,離家近,一天大概發2000單,一年可以發到60萬個包裹”。
隨着更多年輕人返鄉投入電商運營和産品設計,絲瓜絡産業不斷發展壯大,60多種衍生産品被開發出來,包括寵物玩具、沐浴用品、廚房清潔工具等。例如,絲瓜絡製成的小魚、胡蘿蔔等寵物玩具,因其天然環保、無傷害的特性,受到寵物主的追捧。此外,在春節期間和海外聖誕節期間,沐浴清潔和廚房清潔類的絲瓜絡産品銷量顯著增加,負責絲瓜絡産品跨境運營的李中丹告訴記者,“從每年的11月份到春節前後,絲瓜絡産品訂單量猛增”。
截至當前,商城縣的絲瓜種植面積已達到7000畝,産品深加工後年産值超過1億元。受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國家“走出去”政策的支持,絲瓜絡産業逐漸從田間地頭走向了世界全球。楊維圳表示“通過兩年的試驗,發現絲瓜絡産品賣得非常好,也增加了團隊的信心,我們期待,因地制宜,把絲瓜絡産業做大做強,帶動大別山革命老區的農民致富和鄉村振興”。
采編|盧洋
攝製|盧洋 陶進東
剪輯|楊繹霏
編輯|闞純裕
配音|姚抒廷
海報|劉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