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 | 來北京廠甸廟會 探尋中國人專屬的年味兒

來源:央視網 | 2025年01月30日 16:22:10
央視網 | 2025年01月30日 16:22:10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來看《新春走基層》系列報道。北京廠甸廟會與南京夫子廟、上海城隍廟、成都青羊宮廟會齊名,因地處琉璃廠文化街區,文玩字畫、筆墨紙硯,讓北京廠甸別具文化之美。2006年,北京廠甸廟會成為首個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廟會。看文房四寶、寫福字、蓋墨章,和綵燈合個影,今天的《新春走基層》,我們一起去廠甸廟會,探尋中國人專屬的年味兒。 

北京琉璃廠文化街,東西八百餘米,老字號琳瑯滿目,歷經四百年,廠甸廟會主打一個雅俗共濟、商娛相融。

春節逛廠甸,對“老北京”來説,心中的年味兒是一串糖葫蘆,一個大風車,回憶裏皆是是滿滿的幸福感。

北京市民 趙先生:我以前就住虎坊路,小時候的廟會,賣大糖葫蘆的、風車、賣抖空竹,太有意思了。

北京市民 劉阿姨:我小時候就經常來,拿幾分錢來廠甸,買一大串山裏紅,挂在脖子上,花完了那個錢,沒有了,看人家吃。

而對於年輕人,來北京廠甸廟會City Walk,感受傳統文化氛圍,年味兒,就是內心的充實感。

北京市民 趙女士:在這條街上,看到這些紅燈籠,看到這個琉璃瓦,然後看到大家特別喜氣祥和的表情,這就是年。

蛇年春節,也是首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版的春節。廠甸廟會所屬街道動員在地商戶們積極參與,這個春節假期琉璃廠文化街上絕大部分的店舖不打烊。

北京市椿樹街道商會會長 程遠:大家形成合力,能讓節日的喜慶氛圍更加濃烈。每一個店舖都有他們自己的特色,這樣也是促進咱們傳統文化更大面積傳播出去。 

文房四寶老字號推出春節限定非遺體驗,做一支毛筆、打一瓶墨汁,拓一個福字,年味兒,便流淌在這些傳統技藝之間。

非物質文化遺産“一得閣墨汁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魏光耀:在點劃之間見乾坤,這個筆墨濃淡之間能成大道。春節寫春聯,它其實就是文化的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産“戴月軒湖筆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王后顯:我們叫手寫的溫度,這種有記憶的,有感情的,值得我們去回味,去發揚。

“70後”匠人王后顯,是非遺湖筆技藝的傳承人。在琉璃廠這個三十見方的作坊裏,已經工作了22年。他的工位下,椅子在水泥磚上磨出了深深的痕跡。時間見證了非遺匠人對傳統的堅守。

非物質文化遺産“戴月軒湖筆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王后顯就是每天這樣一個動作,一滑,坐的時候有時動作是這樣,它的一種狀態,就形成了這樣,水泥磚就形成這樣的地面,好幾公分(磨)下去了。

北京市西城區文保劇社文藝志願者 文彪:戴月軒,文房瑰寶譜新篇,湖筆的工藝傳千古,匠心獨具暖人間。

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有人堅守古法製作,有人賦予它新的表達。

今年廠甸廟會,琉璃廠文化街上,文房四寶的故事被文藝志願者們編成了快閃節目,相聲、快板、京劇......讓觀眾沉浸式觀賞。

北京市民 左鳳霞:看著他們還挺激動的,覺得自己也特年輕了,跟他們年輕人在一塊。

讓人意外的是,這群文藝志願者中,有不少非專業的表演愛好者。

北京市西城區文保劇社文藝志願者 劉家川:我的職業是律師。

北京市西城區文保劇社文藝志願者 張皓晨:我之前在東來順上班。

“80後”廚師張皓晨扮演的是清代學者朱筠,廟會上他把冰糖葫蘆和北京中軸線建築群結合,讓大家對這個新入選的世界文化遺産多了一份了解。

北京市西城區文保劇社文藝志願者 張皓晨:説臺詞兒的時候兒,就有一種汗毛兒立起來的感覺,就真的特別自豪,就整個臉都是發麻的,就很自豪。 

北京市西城區文保劇社文藝志願者 黃曉敏:在人流當中,讓更多的朋友能夠聽到傳統文化知識,我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也是我的一個責任。

廟會上,快閃表演讓傳統文化“流動”了起來,在文藝志願者看來,年味兒,就在一唱一和的堅守之間。

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 索明芳:我們叫初一、十五看大戲,就是在過年的時候,這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儀式感。我是咱們文保劇社裏唯一一個專業性演員,那麼可能我比較習慣性的每年只要到了節假日我們都是在工作的狀態,但是其實我心裏是非常希望能夠陪伴孩子以及家人,尤其到了過年的時候更應該是能夠跟家人一起來過,所以我跟我們家人也説來廠甸找我。

每一個走進廠甸的人,大都能在這裡尋找到屬於自己的記憶,或是一本舊書的油墨香,或是一串冰糖葫蘆的甜蜜,或是川流不息的熱鬧氣氛。這就是廠甸廟會,一個永遠留在北京人記憶深處的年味兒。

北京市西城區文旅局局長 靳真:把這個廠甸廟會它的濃濃的年味和獨具特色的京味文化給它展現出來。讓所有人來逛廠甸廟會的人,能感受到我們傳統文化的魅力,能喜歡上京味文化,並且能夠傳承下去。

年味兒背後的故事

北京廠甸廟會讓傳統文化的年味兒回味悠長。在這份濃濃的年味背後,又是怎樣的一群人在努力地留住這份獨特的春節記憶呢?新春走基層我們繼續關注這年味兒背後的故事。

過春節,逛廠甸,是多少老北京人獨特的春節記憶。在春節的申遺過程中,廠甸廟會作為地道京味兒年俗的重要場景參與申報,為春節的申遺成功發揮了巨大作用。因此,今年廠甸廟會的關注度前所未有。如何辦得更好更有特色,廟會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們都憋足了勁兒。小年的前幾天,是廟會組織者們最焦灼的時候。

桂鵬是今年廟會承辦方景觀佈置組的負責人,他負責的道旗、商戶的招幌,還有過街天橋上的主視覺要在小年前整體亮相,但設計方案卻一改再改。雖然已經連續12年參與到廠甸廟會的組織籌辦中,也算是是經驗老到了,但鏡頭裏的他還是難掩疲憊和焦慮。

主視覺字體大小要調整,兩邊角落的色調有些偏藍,雖然馬上要安裝了,但這些細微之處還需要再做最後的調整。

清晨六點的北京琉璃廠,衚同裏燈光依稀,文保劇社志願者們今天要進行一場實地的帶粧綵排。在今年的廟會上,他們將化身梁啟超、紀曉嵐等歷史人物。在觀眾身邊演出,考驗着演員們的心理素質。一縷鬍鬚、一個辮子、一個表情,古裝扮相,大家都力求真實。

袁子航是北京市西城區文保劇社的發起人之一,劇社主打的就是將老北京的傳統文化編成故事,以沉浸式的演出方式帶着觀眾走進歷史。劇社裏的不少演員都是非專業科班出身,大家憑着對表演和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加入進來。有人排練間歇要處理工作,也有人早早和家人請假,過年留在北京。

從小年前後開始,一次次的綵排、帶粧綵排、實地帶粧綵排,大家已經逐漸融入了角色。

從號召商戶春節不打烊到外擺攤位招商,從特色文創産品的開發到組織舉辦各類展陳和非遺體驗,以及各類演出和適合夜間打卡的詩河長廊、反映舊時廠甸廟會盛景的燈光秀,今年的廟會規模空前,組織者們試圖用更豐富的場景講述中國的春節故事,留住這份獨特的春節記憶。

編輯:陳平麗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原色

天蓝

黑色

藏青

智能导盲

区域指引

返回
声音

×

简体

繁体

拼音

蓝底黄字

黄底黑字

黑底黄字

原始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