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 | 傳承與創新 魚燈“游”在故鄉的路上

來源:央視網 | 2025年01月15日 15:47:02
央視網 | 2025年01月15日 15:47:02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安徽歙縣的瞻淇村是一座有着上千年曆史的古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産瞻淇魚燈至今仍在那裏傳承延續。每到過年的時候,村民們都會舞動起大大小小的魚燈,期盼新的一年風調雨順,生活紅紅火火。

  瞻淇魚燈縣級非遺傳承人汪宇昉介紹,鑼鼓響、腳板癢。聽到了這個鑼鼓聲,村民就會從四面八方趕過來看這個魚燈。這是團圓的時刻,大家就回到這裡,聚在一起了。就像一個接力棒一樣,想把它傳遞下去,讓魚燈它“走”得更長遠一點。

  進入臘月,安徽歙縣瞻淇村年味漸濃。村民汪宇昉一大早就來到村裏的蔑匠家,尋找合適的竹材。

  黃山常見的竹子是編織魚燈骨骼的好材料。將竹子鋸成長短合適的段,再破開製成竹篾,這是製作魚燈的第一步。而如何讓魚身既結實又靈動?汪宇昉深知其中的奧妙。

  汪宇昉介紹,通過圓環和半圓環,比如説“U”字形,通過這種交叉的方式環環相扣的,它可能有一定的章法,它都是有講究的。

  魚燈在瞻淇村已傳承了800年。28歲的音樂老師汪宇昉,是瞻淇魚燈項目最年輕的非遺傳承人。

  汪宇昉説,小時候村裏很多孩子都會製作一些結構最簡單的魚燈玩具。上初中時,汪宇昉邊琢磨邊請教,第一次做出了兩米長的大魚燈,從此和瞻淇魚燈結下了不解之緣。如今,黃山歙縣的魚燈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中的“年俗”類項目。

  製作魚燈在瞻淇村並非一門用於糊口的營生,也自然缺少了法不外傳的動因。

  汪宇昉介紹,這個東西,它沒有很嚴格説要去拜師這樣,因為它本身就是屬於他們瞻淇村所有村民共同的物件。所以只要你對魚燈感興趣,你就可以去找,找一個曾經扎魚燈有經驗的老師傅跟他請教。

  曾經用作魚皮的棉紙,如今已換作了更為堅韌的布。把它蒙在編織好的魚燈骨架外,汪宇昉開始描繪魚鱗和祥雲。數百年來,瞻淇魚燈的模樣總體變化不大。大魚頭頂的“王”字,周身喜慶的紅色,依舊傳承着中國民間傳統的審美趣味。

  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産,瞻淇魚燈傳承的不僅僅是一種製作工藝,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象徵着團圓與祝福的大型魚燈平時安放在村子的祠堂裏。往日用作光源的燭火更換成使用電池的燈泡。

  臨近新年,瞻淇村舉行了嬉魚燈的活動。成百上千的游客趕來這裡,希望一睹冬夜裏獨特的美景。

  碩大的魚燈在人群中舞動,依照古老的風俗為人們送來祝福。汪宇昉也出現在舞魚燈的隊伍裏,他手中那只親手製作的魚燈,“游”在故鄉的路上。紅彤彤的魚燈,記錄着對故鄉的眷戀,承載着人們相聚的喜悅,也寄託着對未來的憧憬。

  汪宇昉表示,他想把自己童年經歷過的這些快樂、這些童趣,寄託在這個小魚燈上,通過這一盞小魚燈傳遞下去,給身邊的人。

編輯:楊書傑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原色

天蓝

黑色

藏青

智能导盲

区域指引

返回
声音

×

简体

繁体

拼音

蓝底黄字

黄底黑字

黑底黄字

原始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