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疆、寧夏、四川、西藏等地相繼發生地震,尤其是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2025年1月7日9時5分發生6.8級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而與此同時,部分網民為博取關注、吸引流量,編造傳播一些關於地震的不實信息,誤導公眾認知,干擾救災工作,造成不良社會影響。在此,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對一些涉地震謠言案例進行盤點,剖析其中的常見套路,提醒廣大網民注意辨別。
套路一
假冒權威
詳情:造謠者深諳公眾對權威的尊崇與信賴,常常打着“某某知名專家”“某某地震部門”或者“外國政府部門、外國專家”的幌子,肆意編造地震不實信息,以此為謠言披上看似可靠的外衣。
比如,長期以來,一則謠言在坊間流傳甚廣:“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預測了四個地震,三個都已精準應驗,只剩最後一個神秘之地懸而未決。”而事實上,李四光是基於歷史地震資料和地質構造特點等指出我國幾個值得注意的地震帶,並對這些地區的地震大趨勢作出了較為準確的判斷,但這些關於地震趨勢的判斷,並不是通常理解的地震預測預報。
套路二
無中生有
詳情:造謠者將一些日常的自然現象強行與地震挂鉤,比如“地震雲”“天現紅光”“動物遷徙”等,其本有各自合理的氣象學、生物學或地質學成因,卻被歪曲為地震的前兆,誤導民眾産生錯誤聯想。
其中,廣為流傳的“地震雲”,其實只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高積雲、層積雲或卷積雲,在空中呈現為波紋狀、魚鱗狀或者放射狀的形態。這些雲的出現也許預示着天氣的變化,但若把雲當作地震的前兆,是完全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對此,中國氣象局、地震局等機構曾多次對此進行辟謠,指出所謂的“地震雲”與地震沒有任何關聯。
套路三
危言聳聽
詳情:在強震發生這一特殊時期,造謠者趁民眾驚魂未定,編造諸如“某個地方將有大地震”“某個地方將要下陷”等危言聳聽的消息。這些虛假信息如同雪上加霜,進一步加劇社會的恐慌氛圍,讓人們陷入更深的恐懼與不安之中,嚴重擾亂正常的社會秩序。
比如,2025年1月2日寧夏銀川市永寧縣4.8級地震發生後,有網民編造“凌晨三點有大地震,我姑父是地震局的,剛給我打完電話”“寧夏應急管理局給我二大爺所在協會打電話了有大地震”“前進街一個老舊小區樓震塌了”“地震砸死2個人”等謠言,讓剛剛經歷地震、驚魂未定的民眾再次陷入恐慌,也干擾了抗震救災工作的正常開展。
套路五
濫用AI
詳情:隨着AI技術的普及,一些網民利用AI生成逼真的地震災害圖片或視頻,極具迷惑性,讓不明真相的民眾信以為真,不僅給搶險救災添亂,更有擾亂社會秩序之嫌。
比如,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地震後,一張“被壓在廢墟下的小男孩”圖片被大量轉發,許多網友看到圖片後難受落淚。但經查證,上述圖片實際上是由AI工具創作的,原始作者在2024年11月18日即發佈了相同畫面的短視頻,並聲明是AI生成。由此可知,這張圖片並非為蹭災情熱度而創作,但多個賬號卻將其與日喀則地震進行關聯,甚至都沒有標記AI生成。這種做法,實則是趁着公眾關心災情博取關注,有故意誤導之嫌。
地震謠言之所以屢屢出現 其背後成因錯綜複雜
從公眾自身角度剖析,恐震心理影響極大。回首唐山、汶川等大地震,災難如噩夢,給無數家庭帶來滅頂之災,慘痛場景深植大眾記憶當中。因恐懼地震破壞力,人們一聽聞地震相關信息,精神高度緊繃,心理防線就可能會被衝破,為求“安全感”,極易不假思索輕信、快速傳播相關謠言。同時,多數普通民眾並未系統學習過專業地震知識,不了解“地震預報是至今未被攻克的全球科技難題”,現有技術無法精準斷言地震時間、地點與震級,同時又對我國正規地震預報發佈途徑、流程較為陌生,面對貌似有理的謠言,如同迷航船隻,毫無辨別力,輕易就被誤導。
聚焦社會層面,當下信息傳播便捷高效,卻也為謠言滋生提供了溫床。互聯網尤其是社交媒體崛起後,信息傳遞速度呈幾何倍數增長,一條未經核實的地震謠言,轉瞬就能借社交平臺瘋狂擴散。在傳播鏈中,部分人懷着不同目的推波助瀾,對謠言進行二次創作、添枝加葉,使其愈發荒誕。更有別有用心者潛藏其中,一些人編造驚悚謠言吸引眼球、收割流量謀私利;還有些人蓄意擾亂社會安定,利用謠言製造恐慌、蠱惑民眾。
(來源: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
简体
繁体
拼音
蓝底黄字
黄底黑字
黑底黄字
原始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