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績陸續公佈 考後“陷阱”要留心

來源:北京青年報  |  2020年07月26日 06:38
北京青年報 | 2020年07月26日 06:38
原標題:高考成績陸續公佈 考後“陷阱”要留心
正在加載

  “內部指標”能幫孩子計劃外錄取、“刷單兼職”可在暑假月入上萬元……隨著各地高考成績陸續公佈,一些機構也“蹭”起了高考“熱度”,五花八門的“陷阱”開始粉墨登場,一不留心就可能落入“圈套”,考生和家長要擦亮眼睛,不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網站“魚龍混雜” 當心詐騙“圈套”

  各地高考成績相繼“出爐”,不少考生與家長忙於從網上查詢分數信息、報名參加志願填報輔導等操作,很容易忽視對個人信息的保護。

  一位網友“吐槽”稱,自己的一位親戚曾在填報幾所專科院校後,接到了自稱是某本科學校擴招負責人的電話,宣稱可讓其“花高價”上本科。在用個人手機進行聯絡後,還加了微信、提供了所謂“招生電話”。但查詢電話後卻發現,對方是一家早已被吊銷營業執照的企業。

  專家指出,由於高考後部分家長希望孩子能夠進入更好的學校,往往容易“亂投醫”,誤入詐騙“圈套”,給犯罪分子留有可乘之機。

  “一方面考生和家長要在正規的網站和App上查詢信息、填報志願,最大限度地防止信息洩露;另一方面也要提高防範意識,在收到來源不明的消息時通過官方渠道查證,不要輕易相信通過‘交贊助費’等方式能夠到未達到分數線的學校就讀的騙局。”天津華盛理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胡明説。

  “套路”頻現盯上考生錢袋子

  高考結束、暑期來臨,不少考生希望利用假期進行兼職工作。疫情期間不便外出,一些學生容易被誤導從事看似“低成本、回報快、利潤高”的“刷單”工作。

  高考生李偉(化名)向記者吐露:“考試結束後本想賺點零花錢,所以找到了‘刷單’的兼職工作。最開始一單完成後,對方把錢退還給了我,後來開始讓我做任務,説是任務沒完成不能退款。陸陸續續被騙了3000多元,也不敢和家長説。”

  此外,部分非正規的志願填報機構平臺披上了大數據分析的“外衣”,實際卻存在過度宣傳、“忽悠”考生之嫌。記者在網上搜索“精準填報志願指導”發現,不少網上機構打出“以大數據為依託,一分都不浪費”的宣傳口號,吸引考生眼球;在手機應用市場搜索“高考志願”,數十個App顯示有“一對一輔導”、錄取概率分析等功能,部分平臺還可提供性格測試和專業就業率分析。

  這些輔導機構和看起來“多才多藝”的App,是否真的擁有“預判”能力?記者採訪多位曾經通過付費志願填報輔導機構填報志願的考生發現,不少用戶抱怨自己雖為填報志願下了“血本”,但錢花得“不值得”。

  2019年參加高考的劉麗(化名)對記者説,自己考後花高價購買了一張某指導機構的VIP卡。“裏面只有一些歷年的招考信息,老師所建議的保底志願也都是一些分數較低的學校,具體分析和填報志願還是要靠自己。”雖然交了上千元,但劉麗覺得實際用處不大,“感覺交了‘智商稅’”。

  專家提醒,平臺大數據分析所得到的結果是填報志願的參考之一而非“唯一”,家長應幫助考生結合自身興趣特長及分數情況,在廣泛聽取意見、了解往年報考情況的基礎上做出理性選擇。

  網絡治理、維權挽損需“兩手抓”

  針對招考陷阱花樣繁多問題,天津財經大學商學院互聯網信息與用戶行為研究中心主任陳旭輝建議,考生和家長應建立起評估風險、留存證據的習慣,一旦發現“中計”,要及時維權,儘量挽回損失。

  “在多數消費糾紛中,消費者維權容易遭遇取證難的問題。建議考生和家長要有證據意識,及時保存通話記錄、電子合同、宣傳材料等證據信息,以便後續遇到問題時依法維權,保護自身權益。”陳旭輝説。

  此外,胡明等受訪專家表示,用戶信息和財産安全的保護有賴於社會立法和平臺治理。在高考後這一關鍵時間段內,有關部門更需要加強對防詐騙知識的宣傳,同時應加強對網絡平臺的監督,督促平臺依法履行社會責任。據新華社

編輯:闞純裕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高考成績陸續公佈 考後“陷阱”要留心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