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鄉村兒童心理健康須重視

來源:光明日報  |  2020年07月12日 14:05
光明日報 | 2020年07月12日 14:05
原標題:疫情之下的鄉村兒童心理健康須重視
正在加載

  【把脈】

  新冠肺炎防控期間,“野外課堂”“帳篷課堂”等鄉村兒童上網課的場景牽動著億萬國人的心,也讓人們看到了鄉村兒童學習的困難及其所處環境的特殊性。尤其是,當父母復工,而學校處於停課階段,親人和同學遠離,鄉村兒童可能面臨著心理上的“空洞”。正因此,鄉村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更應得到重視,並給予他們一定的支持和幫助。

  疫情防控下,鄉村兒童心理健康面臨著三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是倍增的不安全感。因為疫情,鄉村兒童對父母的離開多了一份不安全感,他們更加希望父母趕緊回到自己的身邊。他們甚至擔心父母可能會感染病毒,永遠也“回”不來。其次是突顯的距離和孤獨感。疫情的影響和鄉村居住的分散性使得兒童更加遠離同伴,有的鄉村兒童在其家附近根本沒有同齡的夥伴,連“遙遙相望”的願望都無法實現。缺少同伴的他們大多和老人相伴,但老人都忙於日常工作,無暇顧及他們的心理,這份孤獨感如果沒有得到合適的填補或轉移,將會對鄉村兒童的心理健康産生不良的影響。最後,在疫情期間他們還會受到網絡的負面影響。“停課不停學”,鄉村兒童每天接觸網絡時間較多,如果缺少父母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沉迷于手機遊戲、産生網癮等,帶來新的心理健康問題。

  筆者所在家鄉就是一個典型的鄉村留守兒童地區,村裏很多兒童的父母已經復工,孩子就交給老人。這些孩子不願與人交談,整天捧著手機,基本都是刷視頻、玩遊戲等,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亟須引起重視。

  就外在層面而言,鄉村兒童的心理健康需從父母、學校乃至社會三個層面予以支持和幫助。外出務工的父母,此時應更加關注自己的孩子,與孩子更多地溝通。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時間多和孩子聊聊天。這樣不僅能讓孩子安心,更傳遞給孩子千里之外的溫暖與關愛。父母在疫情這個特殊時期與孩子進行更多的溝通,還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通過做好孩子的傾聽者和傾訴者,父母可以激發孩子的溝通慾望,給他們提供更多表達自己的機會,從而讓他們獲得自我肯定感,促進鄉村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的精神與人格的健全發展。

  對於留守的鄉村兒童來説,學校是他們最重要的社會交往場所。由於疫情的影響,在學校停課、父母卻已外出復工這段時間裏,孩子面對的就是孤零零的自己,孤獨、無措、自我否定等心理問題可能潛滋暗長。此時的他們,最渴望的是來自他人的關心。因此,雖然沒有復課,老師也要多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幫助他們制定健康的生活作息,監督他們合理地使用網絡,發揮學校的紐帶作用,幫助他們填補內心的空白。此外,政府和社會也要多關注鄉村兒童。比如,為困難兒童送去清潔物資和防護物資,宣傳防疫知識,幫助他們學會正確使用口罩,做好自我防護,讓他們遠離病毒,並開展心理疏導,消除他們的恐懼心態。

  就兒童自身而言,要關注其心理應對能力的培養。父母和老師應該指導和幫助鄉村兒童,一方面使他們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活、學習方式,以避免不良習慣的産生以及返校之後可能存在的心理調整期;另一方面學會相關應急事件的處理方式,尤其在父母回城復工之際,掌握一些應對突發事件的基本能力。此外,鄉村兒童也要學會合理調適孤獨的能力。外在的幫助和支持,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鄉村兒童的孤獨感,但無法完全消除這份孤獨感。鄉村兒童需要主動地尋找有益的“夥伴”來減少這份孤獨感。從可行性出發,他們可以與好書籍交朋友,從文字中開啟一個新的世界;可以自創遊戲,學會自娛自樂;也可以觀察自然萬物的變化,發現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學會有意識地、主動地驅趕內心的孤獨,學會勇敢面對和處理孤獨,獲得調適孤獨的能力,能讓自己的心理充滿陽光和活力。

  鄉村兒童一直是社會關注的對象,而疫情之下的他們面臨著更多的困難,更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關懷和幫助。我們應給予鄉村兒童更多的愛和關懷,助力他們健康成長。

  (作者:彭亮,係南京曉莊學院教育學院教師)

編輯:王玉西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疫情之下的鄉村兒童心理健康須重視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