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派、爆、融、新:關鍵詞看2019中國文藝

來源:光明日報  |  2020年07月09日 15:10
光明日報 | 2020年07月09日 15:10
原標題:慶、派、爆、融、新:關鍵詞看2019中國文藝
正在加載

電影《攀登者》海報 資料圖片

短視頻創作者李子柒 資料圖片

  拿起來厚實,讀起來有味。《2019中國藝術發展報告》延續著“總論”“分報告”“大事記”的成熟體例,並在以往12個藝術門類分報告基礎上,適時增加了“網絡文藝”分報告。

  “國家榮譽”、“文旅融合”、《流浪地球》、新文藝群體、李子柒……讓我們在一個個熟悉的詞語中,回顧2019年文藝界大事,同時為讀者梳理這本書的精彩內容。

慶——“盛典共情”“國家榮譽”

  如果要用一個字概括2019年中國文藝,恐怕非“慶”字莫屬。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是2019年文藝活動的主線。全書提到“慶”字225次,其中絕大多數都與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有關。

  這一年,“優質主題創作不斷涌現,書寫了講述中國故事、塑造新型中國形象的復調華章。”(《總論》)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決勝時刻》《古田軍號》等組成的主題電影作品群的隆重集束推出,營造出空前熱烈祥和歡樂的節慶氛圍,給全國億萬觀眾創造出盛典共情。”(《總論》)“共情”本是心理學術語,指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在這裡,“盛典共情”大概指在慶典前後,通過電影等藝術作品,激發起人們的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這個詞頗有理論概括力。不僅可以用在電影上,舉凡戲劇、影視、音樂、曲藝、舞蹈、美術、書法、雜技、攝影、民間文藝、文藝評論和網絡文藝,文藝工作者無不以飽滿熱情,為全國人民“創造出盛典共情的歡樂契機”。

  這一年,國家首次頒發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王蒙、秦怡、郭蘭英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曲藝篇》)文藝界于藍、王昆、贠恩鳳、李雪健、周令釗、夏菊花、秦怡、郭蘭英、常香玉、梅蘭芳、閻肅、謝晉、路遙、樊錦詩等14人和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紅色文藝輕騎兵集體被授予“最美奮鬥者”榮譽稱號。(《大事記》)他們“是千千萬萬為黨和人民事業作出貢獻的傑出人士的代表,他們身上生動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他們的事跡和貢獻將永載共和國史冊。”(《電影篇》)

派——“中國學派”“中華美學”

  “中國學派”正在形成,全書提到15次;“中華美學”正在彰顯,全書提到9次。

  文化自信、中華美學風範、中國藝術理論話語體系的建構等重要問題日益成為學界研究與業界創造的共識,大國崛起、中華文化復興的時代語境全面促進了中國自身文藝理論自覺意識的確立……從“中國電影學派”“中國樂派”“中國動畫學派”“中國藝術學派”“藝術人類學中國學派”“舞蹈學中國學派”等命題可見,眾多文藝門類都在積極探討中國藝術學派的可能。(《總論》)

  對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觀照與建構,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抒寫與傳承,愈發成為當前我國綜藝節目的發展潮流。除了央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還有以書信、文博、音樂、舞蹈、戲曲、服裝等符號為敘述核心的作品,均通過極具中國古典美學特徵的場景設計和視覺效果,借助朗誦、演唱、表演等多元藝術呈現手段,使具象而直觀的歷史遺産流淌出別樣神韻、煥發出蓬勃生機。這些綜藝無不力爭讓隱含在內的傳統文化勾連現實,讓潛藏其間的中國精神浸潤人心,體現了當前創作者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電視篇》)

  作為傳播中華文化的生動案例,李子柒在書中被提到4次。分別在《總論》《攝影篇》《文藝評論篇》和《大事記》中。

  知名視頻博主李子柒通過短視頻向世界不斷展示中國田園牧歌式生活段落,以富有古韻意味的著裝、取景、配樂,呈現出胭脂、釀酒、刺繡、砌窯、納千層底等日常生活與生産景觀,被當成代表中國文化故事的“新名片”,引發諸多熱議。(《總論》)她創作的網絡短視頻被譽為全媒體時代傳承與傳播中華文化的生動案例。(《大事記》)

爆——《永不消逝的電波》《流浪地球》

  “爆款”年年有,去年也不少。報告對各文藝領域的“爆款”現象和背後原因都有深入分析。

  張火丁在全書中被提到8次。戲曲市場日漸繁盛,重新出現“名角”現象,張火丁《霸王別姬》演出一票難求,被社會和學界稱為“張火丁現象”,引發討論。(《總論》)專家認為,張火丁版的《霸王別姬》是“守正創新、培根鑄魂、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範例”。(《文藝評論篇》)戲曲評論家傅謹認為,透過年度最值得關注的張火丁新版程派《霸王別姬》和莆仙戲《踏傘行》的演出,“演員中心”的傳統創作模式正在回歸。(《戲劇篇》)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被全書提到25次。因其橫跨“舞蹈”“戲劇”兩界,又是“爆款”“紅色敘事”,同時受到《總論》《戲劇篇》《舞蹈篇》《文藝評論篇》的關注。

  2019年,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的市場反響堪稱“現象級”,其自首演僅一年就在全國各地巡演超過100場,所到之處一票難求,則是多年未見的情景,可見紅色敘事的時尚表達同樣可以受到熱烈追捧。(《戲劇篇》)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敘事領域所展開的畫面流暢、大氣而時尚,顯示出編導對於敘事調度的紮實功底,也給革命歷史題材提供了很好的風格案例。(《戲劇篇》)有媒體稱對於《永不消逝的電波》“唯美的畫面、緊張的氛圍以及聲光電影打造的大片即視感,將人們帶入那看似平靜卻暗流洶湧的‘諜戰’時代。”(《舞蹈篇》)

  電影《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並駕齊驅,分別被全書提到15次。《流浪地球》的上映被輿論視為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標誌。《哪吒之魔童降世》成功推動中華優秀文化創造性轉化,喚醒了電影行業、動畫電影人對成人向動畫的關注和熱情。(《電影篇》)評論家賀泓源認為,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電視劇《都挺好》《親愛的,熱愛的》等爆款作品被奉為藝術市場的救命稻草。實際上,“頭部”作品在影視行業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數量更多的“腰部”作品才是行業發展的基石。這種爆款依賴症導致行業的兩極分化更為突出,市場前景並不穩定。(《總論》)

  緝毒劇《破冰行動》是“先網後臺”播出模式,被全書提到7次。這部作品在揭露黑暗的同時伸張正義,拍攝上追求自然光效,盡力還原生活本真狀態,從而在影像風格上産生出高度的寫實性效果。(《總論》)《破冰行動》無論從創作還是從播出上,都是一次硬核刑偵劇的破冰之旅,它開創了刑偵劇敘事的新風格。(《電視篇》)

  全書中提到最多的網劇是《長安十二時辰》(13次)。“工業化”是2019年網劇的關鍵詞,製作整體升級,如《九州縹緲錄》《長安十二時辰》《全職高手》等,具體表現在規模提升、製作精細、使用先進技術等方面。(《總論》)

融——“文旅融合”“互聯網+”

  2019年被稱為“文旅融合”元年。這個詞在書中出現17次,“文旅”則出現26次。

  各類地方戲劇節蓬勃發展,成為城市名片、地方文旅支柱。(《總論》)“非遺+旅遊”深入推廣,文旅融合發展推進非遺走進了更多百姓的日常生活,實現活態傳承。(《總論》)戲曲從“傳承保護”到“文旅融合”,儘管目標訴求和落腳點並不一樣,但它們經過磨合而逐漸形成新的生態自覺,等於頂層設計與個別的、偶然的自發自覺行為,逐漸匯流而有了更宏觀、更完整的聯絡。(《戲劇篇》)

  儘管旅遊演出早已有之,不少院團也參與其中,但在“正統”觀念裏,它往往只是被看作是“賺錢的項目”。這個情形正逐漸有所改變,比如茅威濤、郭小男在越劇故鄉浙江嵊州參與打造的越劇小鎮和百越文創于2019年底打造的江南民調版《三笑》,意在探索文旅融合的新形態。(《戲劇篇》)曲藝通過旅遊演藝、互動體驗、傳媒推廣等業態,在促進地方消費升級、打造城市品牌的同時,融入時代、融入社會、融入生活。(《曲藝篇》)

  “互聯網+”在2019年出現了新的態勢,在書中出現15次。“被互聯網統合起來的廣大人群共同編織著文化符號與意義的網絡,以至任何一種網絡文藝形態都可輕易地吸引數以億計的人群。”(《網絡文藝篇》)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教育信息化、智慧化是未來的一大趨勢,打造音樂藝術院校的專業課及基礎課的“金課”已是各高校義不容辭的大勢所趨。(《音樂篇》)

  在傳統影視公司面臨艱難的生存境況之時,阿裏影業、騰訊影業、貓眼影業等互聯網影視公司表現亮眼,“互聯網+影視”也將持續為影視行業帶來新增量。(《總論》)

  “互聯網+文藝”深度轉型與發展進一步促進了文藝性網生內容蓬勃發展(比如短視頻、網絡直播、網絡音頻、VLOG等),還在內在特質上促使文藝觀念、文藝實踐發生深刻嬗變。特別是,在與傳統文藝的比較中,隨著質量的提升,網絡文藝作品與傳統文藝作品的區別和界限日漸模糊,像優秀網絡劇、網絡綜藝作品已達到了優秀電視劇、電視綜藝的水準。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媒體/文藝格局的深刻調整、媒介/文藝生態的重大變化帶來矛盾衝突,但更帶來兩者的融合創新。(《網絡文藝篇》)

新——“新力量”“青年”“新文藝群體”

  “新文藝群體”地位“顯赫”,在書中出現71次。

  各全國文藝家協會已建立新文藝群體代表人士人才庫,共發展新文藝群體會員1256人,佔新增會員總數的27.93%。中國文聯舉辦專門面向新文藝組織和新文藝群體的培訓班38期,參訓人員3370名。(《總論》)

  青年創作群體繼續凸顯,藝術電影創作保持穩定。據統計,“在2019年票房超過10億元的10部國産電影中,有5部為‘80後’導演創作。青年演員、編劇、製片人以及技術人才也逐步進入電影産業鏈的主力陣容,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總論》)

  互聯網一代成為魔術事業中堅力量。(《雜技篇》)

  在網民結構中,10~39歲網民佔比61.6%,40~49歲網民佔比17.6%,可以説,中青年群體的審美趣味、愛好對創作、傳播、産業發展帶來巨大影響,甚至粉絲文化、粉絲經濟在某種程度上有形無形地塑造著網絡文藝的發展形態。(《網絡文藝篇》)

  網絡文學年輕作家與年輕讀者在趣味愛好、價值觀等方面的疊合賦予創作生産深刻的塑造性力量……創作、消費的年輕化和時尚化,以及玩梗、突出日常趣味等不僅使粉絲經濟、粉絲文化帶動了創作生産,還很大程度上鑄就了網絡文學的審美特性。(《網絡文藝篇》)

  此外,報告不回避現實問題,對文藝界存在的問題多有評述。比如,無真才實學的官員書法被投資者唾棄。(《書法篇》)“視覺中國”“東方IC”付費下載黑洞照片等引發爭議,國家版權局借此契機進一步規範圖片版權問題。(《總論》)某些觀察類綜藝節目過度迎合“窺伺心理”……在資本淩駕於創作之上的行業失衡生態下,節目刻意製造非主流話題,以噱頭贏取高流量與收視率。(《電視篇》)某相聲演員在表演中侮辱京劇表演藝術家,凸顯“三俗”表演的失德問題。(《文藝評論篇》)

編輯:田宏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慶、派、爆、融、新:關鍵詞看2019中國文藝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