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威寧:引水興業戰貧困

來源:經濟日報  |  2020年07月02日 10:31
經濟日報 | 2020年07月02日 10:31
原標題:威寧:引水興業戰貧困
正在加載

  在威寧縣五里崗街道白岩社區,群眾正在采收白蘿蔔。 陳武帥攝(中經視覺)

  近年來,貴州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深入實施精準扶貧戰略,全面補齊教育、醫療、住房和飲水安全保障“短板”,全力推進易地搬遷扶貧,加強産業就業扶貧,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19年底,該縣貧困發生率已下降至2.7%。

  基礎設施大變樣

  村民吃上自來水

  “你看,這水多清澈,再也不用為吃水發愁了!”看著自家水龍頭流出來的自來水,威寧縣黑土河鎮中壩村村民何永旺忍不住感嘆。

  由於地勢原因,缺水一直是黑土河鎮經濟發展的“攔路虎”。“連水都沒有,更不要説發展産業了。”該鎮副鎮長陳陽告訴經濟日報記者,農民長期吃著“望天水”,種地也指著“望天收”,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近年來,黑土河鎮先後通過修建小水窖、興修水利工程,讓部分群眾的生産生活用水難題得到初步解決,但與群眾需要還有不小差距。今年初,該鎮籌集資金2700余萬元,推進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建設,在海戛社區六組修建了200立方米蓄水池,安裝管道3142公里,並配套安裝一套水質處理一體化設備,讓周邊近9000人的吃水難題得以徹底解決。

  據了解,黑土河鎮目前已有9個村(社區)的家庭通上了自來水,受益群眾4800余戶,另外3個村(社區)的安全飲水問題也將在近期解決。

  “有了水,就可以種植經濟作物,搞特色養殖,鄉親們增收的門路就能多起來。”窮了大半輩子的何永旺決心換一種活法。

  雖然每年降水不少,但由於地理條件限制、水利工程不足,地表留不住水,天上下的還不夠地下漏的,威寧年年“喊渴”。今年,該縣再次編制安全飲水補齊“短板”項目實施方案144個,涉及30個鄉,解決3.54萬戶16.52萬人的飲水問題,其中建檔立卡貧困群眾0.74萬戶3.31萬人。截至目前,相關工程已全部完工投入使用。

  此外,威寧把水泥路也修到了家門口。該縣先後修通了150公里高速路,國道、省道、縣道、鄉道等公路共3155公里,通村路2811公里,通組公路5299公里,打通了出山的大動脈,暢通了通村通組的毛細血管。

  同時,家家戶戶用上放心電。僅2019年,貴州電網公司就在威寧投資5.58億元,用於中低壓配電網項目(不含主網)建設,改造升級農村電網。

  蔬菜基地連片起

  群眾就業增收入

  迎著落日的余暉,經濟日報記者走進威寧縣龍場鎮開嘎社區的標準化蔬菜大棚基地,一輛挂著湖南車牌的廂式貨車停靠在地頭,10多名群眾分工協作,忙著裝運大白菜。

  家門口的基地給留守的婦女、老人提供了勞動機會。建檔立卡貧困戶徐花秀告訴記者,她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務工,工資按日結算,一天80元,加班適當增加,最多一天掙了130元。

  今年,龍場鎮堅持“長短結合、以短養長”,在大力發展油桃、軟籽石榴、獼猴桃、核桃等的同時,進一步擴大“短平快”産業規模,種植蔬菜1.5萬畝、豆類3.7萬畝、南瓜2000畝。

  該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告訴記者,威寧之所以最終選擇了蔬菜産業,一方面是因為種植蔬菜收穫快,另一方面是因為當地種植蔬菜的比較優勢明顯;此外,顯著改善的交通條件也為大規模發展蔬菜提供了便利,蔬菜産業巨大的勞動需求量也可提供大量勞動機會,能增加群眾收入。

  據了解,威寧緯度低、海拔高、日照強、溫差大,夏季平均氣溫不超過30℃,極其適宜發展高山冷涼蔬菜;同時,該縣擁有400多萬畝耕地,平整連片,境內無大型工礦企業,土壤、空氣、水資源無污染,是原農業部認定的“全國153個夏秋蔬菜生産基地縣”之一。

  另外,經過多年的探索發展,威寧的蔬菜也小有名氣,不僅在華南、華東、華中等國內市場得到了消費者認可,還走出國門,端上了日本、韓國、越南、阿聯酋等國家居民的餐桌。

  今年,威寧規劃建設了40萬畝蔬菜基地,基地分標準化基地和規模化基地兩類,各20萬畝。其中,標準化蔬菜基地佈局在以500畝以上壩區為主的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較好的區域。

  地還是那塊地,但種法賣法與以往不同。誰在種?威寧引進216家經營主體參與蔬菜産業發展,市場需要什麼就種什麼,什麼賣得好就種什麼,部分龍頭企業在華南、華東、華中地區建立銷售渠道,根據銷售情況制訂種植計劃,變以往的“盲目種植”為現在的“有計劃生産”。

  農民雖然把土地流轉給了合作社,但身份也變了。威寧全力推進“龍頭企業+平臺公司+合作社+貧困戶”運作模式,貧困群眾既是種植工人,更是合作社股東,既有土地租金,還有勞務報酬和利潤分紅,一年可以得到3份收入。

  其中,威寧重點打造的7萬畝易地扶貧蔬菜基地,由該縣農業投資公司與3家至5家經營主體成立聯合公司,共同經營管理,成本由縣農投公司承擔70%、經營主體承擔30%,銷售收入統一管理、年終結算,扣除成本後,基地純利潤按照51:49的比例分成,其中經營主體佔51%,縣農投公司佔49%,縣農投公司所得利潤的81.6%將分給貧困戶。

  剩餘標準化蔬菜基地則由威寧縣財政統一完善水、電、路基礎設施,由鄉(鎮、街道)落實經營主體承接種植,吸納當地群眾務工;年終經營主體返還土地流轉費,並另按照每畝200元的標準給貧困戶分紅。

  據威寧縣農業農村部門測算,該縣40萬畝蔬菜基地可帶動13.56萬戶56.7萬名群眾增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群眾4.69萬戶19.7萬人。除了蔬菜之外,威寧今年還規劃種植了200萬畝馬鈴薯、45萬畝中藥材,新增38.66萬畝經果林,一條具有當地特色的山地農業發展之路漸次成形。

  幹部下沉補“短板”

  不留死角保脫貧

  3月下旬,威寧縣委辦公室副主任李強與4名同事組成“扶貧督戰隊”進駐該縣龍場鎮幹河村。

  “我們的主要工作是走訪群眾,尤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看已經脫貧的是不是真的能脫貧,幫還未脫貧的找到原因、找到解決辦法。”李強告訴記者,為了能與群眾見面,他們往往晚上九十點才能吃上晚飯,“回不了家是常事”。

  記者翻閱李強等人攜帶的筆記本,發現密密麻麻地記滿了走訪群眾的情況,家裏幾口人、幾畝地,種的什麼,收入來源有哪些,記錄得一清二楚。“住到村裏,就要對每一家每一戶的情況都心中有數。”李強説。

  今年初,威寧縣根據中央和貴州省的安排部署,從縣直單位抽調80%的幹部成立35個督戰隊下沉到基層一線,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目標任務和攻堅“短板”,開展“百日攻堅”大走訪大排查大整改大督查行動,對群眾安全住房、飲水工程、合作醫療、産業發展等進行排查走訪,確保脫貧成果。

  威寧縣要求,一般幹部每月工作、吃住在村不少於25天,科級幹部不少於20天,縣級幹部每月工作、吃住在鄉鎮(村)不少於10天。截至目前,已有7178名縣直幹部下沉到村開展“百日攻堅”行動。

  李強告訴記者,督戰隊有發現問題、督促整改的責任,更多的還是充當“戰鬥員”角色,自己能解決的問題要立即解決,解決有困難的要及時上報,與業務部門、鄉鎮一起想辦法解決群眾困難。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威寧縣共接到各級掛牌督戰作戰反饋問題共8254戶,已整改7532戶,整改率91.25%。

  同時間賽跑、與貧困較量。畢節市委常委、威寧縣委書記肖發君表示:“現在已經進入決戰脫貧攻堅的最後衝刺階段,每一天都耽擱不起,必須集中力量打好最後的殲滅戰,確保不留死角,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經得起檢驗的合格答卷。”

編輯:戴萌萌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貴州威寧:引水興業戰貧困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