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他們才是我們該追的“愛豆”!

來源:央視網  |  2020年06月29日 20:51
央視網 | 2020年06月29日 20:51
原標題:
正在加載

《樂齡唱響》第二期又迎來了一支“硬核”隊伍!

郭輝生在《樂齡唱響》舞臺上

郭輝生在《樂齡唱響》舞臺上

 郭輝生年輕時照片

郭輝生年輕時照片

郭輝生參與了中國第一台大型晶體管計算機的研製,該機成功運行為兩彈一星提供了精確的數據支持。

邵曼君在《樂齡唱響》舞臺上

邵曼君在《樂齡唱響》舞臺上

邵曼君年輕時照片

邵曼君年輕時照片

邵曼君作為一位我國改革開放最早出國學習並獲得博士學位的科學家,參加了中國第一台環境掃描電子顯微鏡的研製。

蔣致誠在《樂齡唱響》舞臺上

蔣致誠在《樂齡唱響》舞臺上

蔣致誠年輕時照片

蔣致誠年輕時照片

蔣致誠從40多年前開始長期從事表面科學和納米科學基礎研究,為納米材料科學實驗室建設和納米分析人才培養做出重要貢獻。

這就是來自中科院的老科學家們!

中科院老科學家合唱團

中科院老科學家合唱團

追求真理、嚴謹治學是他們的座右銘,淡泊名利、集智攻關是他們的標簽。他們將團結協作、創新求實的新時代精神鐫刻在祖國大地上鑄就起了中國科技創新的豐碑。

他們有數不清的貢獻、數不清的成就。但今天,在《樂齡唱響》的舞臺上他們帶來了關於中華民族實現兩彈夢的故事。

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王廣福

故事還要從馬蘭基地講起,這個曾經在地圖上都找不到的地方。

馬蘭基地(核試驗基地)

馬蘭基地(核試驗基地)

放眼望去這裡只有溝壑、灰石和無邊無際的枯草。

然而只有荒涼的戈壁,沒有荒涼的人生。無數革命先烈曾在這片荒涼的土地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神話!他們在那裏躍馬揚鞭、揮灑熱血,用生命挺起祖國母親的脊梁!

隱姓埋名、奮鬥終生 。王廣福就是這其中的一位,他24歲就進入中科院球物理研究所,在1963年到1976年長達13時間王老一直致力於核試驗工作。

青年王廣福

青年王廣福

在大半年的工作中,王廣福對自己的使命一無所知。直到啟程出發前往大河沿時他和同事們才確信和核試驗有關,過天山、乘卡車寒冷刺骨,搓板路顛簸難行,五六月份的大地酷暑難耐!淡水缺乏,只有苦鹹水度日,生活條件異常艱苦。

但即使在這樣的境況下——我國第一顆原子彈還是橫空出世了。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圖片來源:《國家記憶》)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圖片來源:《國家記憶》)

 (圖片來源:《國家記憶》)

(圖片來源:《國家記憶》)

在《樂齡唱響》的舞臺上王廣福向所有的觀眾朋友講述了過去那一段青春激揚的奮鬥故事:“1964年的10月16號下午15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之後,那一刻所有的人都特別的興奮,大家都非常非常高興!我們當時在距離爆炸中心60多公里一個地方觀看這次爆炸試驗,總控站一説起爆,過了沒幾秒一股熱浪就從我身邊過來了。這時候大家都知道試驗成功了,馬上轉身回頭一看遠處的蘑菇雲已經升起來,大家立刻歡呼起來,互相擁抱,熱淚盈眶。每一個人都非常高興,但我的心還是沒有放下來,因為我的觀測記錄還沒有拿到,核爆炸以後怕這個放射性對記錄有傷害要馬上進入場區把記錄拿回來。那裏的放射性對身體肯定有傷害,這是大家都明白的大概率事件!做這件事情本身就要做出某些犧牲,這是值得的。我們為國家的核試驗做出了貢獻,我們這一代人都願意這麼做,義無反顧

科學鑽研心靜寂  滄桑憂樂血沸騰

我們敬佩那一代老科學家的擔當,我們緬懷那些不幸犧牲的科學家們歲月無情人有情!

本期《樂齡唱響》邀請到了8位曾在各個時期進入過馬蘭基地的科學家們,實現了他們的首次同框。

洪鐘祥  83歲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洪鐘祥 83歲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沈志來  81歲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沈志來 81歲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徐禮國  81歲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徐禮國 81歲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王庚辰  79歲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王庚辰 79歲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庚辰在1966年至1967年于馬蘭基地工作。在現場他眼含熱淚回憶起了那段往事:“我親眼目睹了第一次氫彈爆炸的蘑菇雲升空,每想到這個時候我就感到我們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們參與了,我們努力了,我們付出了,我們成功了,我們完成了黨交給我們的任務。為我們的偉大祖國感到自豪、感到驕傲,在那個困難的年代,在全國人民勒緊褲腰帶的情況下我們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兩彈夢這難道不值得我們驕傲嗎?”

沈恂  78歲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沈恂 78歲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沈恂在《樂齡唱響》的舞臺上十分感概地説道:“今天我們這幾個當年的小夥子,現在的老年人能站在這裡接受大家的掌聲其實這份榮譽是屬於前輩的。當時那個年代我們都還是20多歲的小夥子,就是認認真真執行前輩的指示,可惜他們已經不能再向大家講述他們的經歷了,他們付出過什麼,我舉一個例子,當年為了測量被輻射的水對人體的危害,沒有測試樣本,有位科學家親自喝下含輻射的水用自己的身體來測算輻射對人體的反應。所以説,老一代科學家的奉獻已經不僅僅是對科學的熱愛而是愛國的表現。”

徐國瑞  74歲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高級試驗師

徐國瑞 74歲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高級試驗師

徐國瑞(前排左二)、沈恂(前排右二)、賈先禮(前排左一)、黨連凱(後排右一)

徐國瑞(前排左二)、沈恂(前排右二)、賈先禮(前排左一)、黨連凱(後排右一)

徐國瑞為觀眾們講述了一張老照片的故事:“這是一張核試驗成功後我所在小組的合影。照片中的沈恂同志今天來到了節目現場,但是照片中的賈先禮以及分隊的隊長黨連凱已經不幸離我們而去。為了祖國、為了國家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必須要做的,同時也是應該要做的。馬蘭精神永存!它會永遠鼓舞和激勵我們一如既往,勇往直前!”

尚嘉蘭  83歲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尚嘉蘭 83歲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作為今天唯一一位來到現場的馬蘭基地女科學家,尚嘉蘭為我們帶來了力學所老所長國家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在飛機墜落之時與警衛員穆芳東用身體護住機密資料的故事。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郭永懷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郭永懷

郭永懷先生的墓碑

郭永懷先生的墓碑

尚嘉蘭説:“郭永懷先生是23位兩彈一星元勳之一,當時也在二機部九院任副院長。1968年12月5日他從核基地乘飛機返回北京,由於飛機失事而壯烈犧牲。在飛機墜毀的關鍵時刻,他和警衛員穆芳東緊緊地擁抱在一起,用身體做盾牌保護了機密資料。郭永懷先生的風範昭示著他永遠心繫中國的科學事業,這也將永遠感召年輕的學子們為中華的振興、祖國的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

王廣福  81歲 曾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科技信息研究室主任

王廣福 81歲 曾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科技信息研究室主任

歲月催人老,當年參與核實驗的年輕人,轉眼間已經變成了老人。但當他們站在舞臺上的時候,猶如拉開了歷史的長鏡頭帶領我們回到了那個年代,親身感受了老一代中國科學家奉獻、擔當和敢於犧牲的精神。

馬蘭基地墓地﹒長眠著參與過歷次核試驗的科學家以及解放軍戰士

馬蘭基地墓地﹒長眠著參與過歷次核試驗的科學家以及解放軍戰士

《樂齡唱響》節目組為長眠在此的科學家和解放軍戰士獻花

《樂齡唱響》節目組為長眠在此的科學家和解放軍戰士獻花

這就是中科院老科學家合唱團,在《樂齡唱響》舞臺上帶給我們的故事。

我們相信,你們的故事,祖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後輩更不會忘記!

編輯:劉潔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看!他們才是我們該追的“愛豆”!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