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全國人大代表張全收:讓農民工走上致富道路 過上小康
面孔 央視網 發佈時間:2020年05月25日 23:59

央視網消息(記者/潘聰 謝博韜 編導/董淑雲 剪輯/林濤):作為從農民工群體中走出的全國人大代表,今年兩會張全收帶來了哪些建議?關注哪些問題?疫情期間,他為推進農民工返崗就業做了哪些努力?有哪些感悟?在帶領村民高質量脫貧致富的道路上,他積累了哪些經驗?近日,央視網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專訪了這位不忘初心的農民工代表——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上蔡縣朱裏鎮拐子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全收。

央視網記者:張代表您好。今年兩會您帶來什麼建議,最關注什麼問題呢?

張全收:我今年帶來好幾個建議,主要關注三個問題:鄉村振興、疫情後的農民工就業,還有脫貧攻堅。

央視網記者:對於貧困家庭要實現穩定脫貧,您有什麼樣的想法和建議嗎?

張全收:我覺得讓農民脫貧致富,村裏要想辦法提供兩條出路:一是在家門口創業,二是走出去創業。在家門口我們通過一些項目——比如溫室大棚、花木基地,還有我們搞光伏發電——來實現農民增收。 對於能走出去的農民工,讓他到外地務工掙錢。

兩相結合下,農民工沒有崗位在家時也有活幹,從而能夠脫貧致富。

央視網記者:您覺得哪些措施可以促進咱們農民工返崗就業?

張全收:2020年開年疫情非常嚴重,當時很多企業要人,農民工卻走不出去,實際對接的環節出了問題。

我是做人力資源的,我跟當地政府和用人單位聯絡,讓他們派車到我們當地去拉人。當時封村封路,人出不去,於是我又同各級領導聯絡,看怎麼樣能讓人走出來。

國外疫情形勢愈發嚴峻,導致我們企業的貿易單位都停了,企業的訂單也減少了,農民工的崗位也就少了。崗位少了之後,我有一個想法:呼籲政府人才部門把這些沒有找到工作的農民工組織起來進行培訓,讓他們學到技術。這樣,等疫情過去,他們能夠進入有技術的崗位,一來能夠穩定增收,二來有一技傍身,就不會時時面臨待崗的風險。

央視網記者:張代表,2019年的時候,您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關於帶領咱們村民高質量脫貧致富,您有什麼好的經驗給我們大夥分享一下?

張全收:我當村書記已經13年了,這些年來我把握住三個路子。

第一條路,當國家提出了實現全面小康、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後,我第一個帶領群眾將在家門口創業和外出務工結合起來,從而穩定增收。

第二條路,把我們的鄉村建設得更美麗。國家也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美麗鄉村(建設),我們就把我們的道路修一修、學校建一建、村委會文化大院建一建,把我們村裏邊每一條路硬化綠化,把下水道修好,實現美麗鄉村的目標。農民有活幹了,村裏面也搞漂亮了,增收就多了。

第三條路,把我們的土地流轉出去,讓他們規模化經營、産業化經營,科技化經營、機械化經營。現在一家一戶種地不行了,要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讓他們外出務工多掙點錢。同時通過規模化經營,土地産出也更高。

這就是我帶領村民走出的三條路,讓他們能夠掙到錢,家家蓋上樓房,家家都有小車,過上小康,奔向大康。

央視網記者:説得真好!對於鄉村振興,張代表,您覺得未來還有哪些方面、方向需要推進的?

張全收:這些年國家給予了農村很多支持,但是我發現有一個問題:各市縣的部門比較多,給錢的口也比較多,而這些資金沒有集中起來。關於鄉村振興,我認為國家應該出臺法律法規,做好農村發展的頂層設計,把資金集中起來。

央視網記者:前一段時間您出了一本新書《嚮往——從農村走出來的張全收》。其中有一句話:有人説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社會的總量。廣大的農民工就是這樣一個群體,您怎樣看待這句話?

張全收:我從農村走出來,一路打拼,經歷了很多。關於這句話我是這麼想的:所謂英雄,就是在遇到某件事的時候挺身而出的人。對於平凡的人來説,幹成一件事是不容易的,他需要一個過程。我經歷了改革開放,在奮鬥中趕上了時代,靠拼搏的精神,一路嘗遍酸甜苦辣才走到了今天。所以,凡人做出來的事,用一句話説就是,沒有堅持就沒有勝利,堅持了,那你就是凡人幹了非凡的事。 (校對:宋春燕)

編輯:劉亮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