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全國人大代表胡五嶽:打造許昌市“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的城市名片
面孔 央視網 發佈時間:2020年05月23日 19:43

央視網消息(記者 潘聰 編導 董淑雲 攝像 謝博韜 剪輯 楊兆荃 涂悅清):發展經濟是一個城市的目標,同時宜人宜居也很重要。河南省許昌市近年來非常重視建設“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未來又將如何發展?央視網記者獨家專訪全國人大代表、許昌市委書記胡五嶽。

  央視網記者:2014年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南調研,要求河南要打好“四張牌”;去年9月總書記到河南視察,又提出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高度重視生態保護工作等六個方面的重大要求。請問胡書記,圍繞貫徹落實總書記視察河南的重要講話精神,許昌有哪些具體的舉措呢?

  胡五嶽:按照總書記給我們指明的方向,打好“四張牌”、抓好六大任務的落實,我們提出了加快建設“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的城市發展定位。正像您剛才説的,我們明確定位以後,全市上下思想更加統一,方向也更加明確。

  具體來説,我們抓了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入學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打好“四張牌”和六大任務。落實上,我們深入學習,市委常委班子率先&&學,然後我們四大班子的領導同志深入學,我們全市各部門各縣市區組織深入學習,全市上下形成了“學”的氛圍,“嚴”的氛圍。

  第二點就是大家深入分析許昌的市情,明晰我們已經發展到的一個階段,找到我們發展的優勢,同時也找到發展的短板和不足。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認識到我們許昌在全省有一定的優勢,特別是在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上,我們有我們的優勢。比如説在産業結構上,製造業在許昌經濟的比重佔到50%以上,這是我們的基本家底。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培育了一大批全國知名企業,比如説像許繼、森源、黃河、金匯、遠東傳動等等,我們培育了一大批這樣的全國知名企業。我們還培育了一大批高成長性的中小企業和一支高素質的企業家隊伍,可以説這是我們建設“智造之都”的基本盤。我們就提出要做大做強做優,高質量發展我們的製造業,這也是我們的不二選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認識到,雖然製造業佔比重比較高,但是離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們還有不少短板。這是在製造業方面。

  另一方面我們在高科技産業發展上,我們這幾年的發展可以説非常迅速,我們高技術企業從幾十家發展到去年年底的時候,已經達到了175家,但是跟全國高水平發展的地區相比、跟世界最高水平相比,我們還是有差距,並且這些差距很大,所以我們決不能自滿。創新驅動高技術發展,可以説對許昌特別緊迫。所以我們在分析市情的時候就認識到,一定要把總書記關於打好“四張牌”,特別是創新驅動,作為我們近期一段時間和今後一個時期重要的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來抓緊抓好。

  所以説我們通過分析市情,知道了我們的優勢所在,同時我們也找到了發展的短板。正是這樣,我們在這個過程中目標也更加明確,那就是要加快宜居之城建設。

  第三個措施就是我們明確發展定位。在這個過程中,全市上下經過近年來深入調研,集思廣益,集中了大家的智慧,我們明確提出了要打好“四張牌”,把許昌建設“智造之都、宜居之城”作為我們的發展定位來承接“四張牌”,也就是説“智造之都”承接調整優化産業結構和創新驅動這兩張牌,用“宜居之城”來承接基礎設施建設和以人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這後兩張牌。所以思想認識統一以後,大家感覺到確確實實是符合許昌的實際,也確保總書記提出的“四張牌”在許昌能夠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第四條措施,去年下半年我們就開始制定許昌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建設“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的指導意見。去年12月份,許昌市委召開了七屆十次全會,對建設“智造之都、宜居之城”進行系統部署,並且我們出臺了“1+20”的配套政策,這些配套政策可以説含金量都很高,可操作性非常強。從今年開始我們已經進入到全面實施階段,我們將朝著這一目標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抓住“智造”和“宜居”兩個關鍵方面,抓實“生産”和“生活”兩個維度,確保總書記的希望和囑託在許昌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央視網記者:剛才胡書記提到許昌要建設“智造之都”。請問,在這方面,許昌目前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是怎麼考慮的?

  胡五嶽:在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上,我們主要是做到了“兩手抓”,即:一手抓優化存量,改造提升傳統産業;一手抓擴大增量,加快培育新興産業。

  在優化存量方面,主要是加快實施以智慧化改造為引領的“三大改造。僅去年一年,就實施智慧化改造項目80個,總投資159億元,在全省智慧製造觀摩點評活動中蟬聯小組第一。目前,全市建成省智慧工廠9個、省智慧車間10個,企業智慧化水平大幅提高,關鍵工序核心裝備數控化率超過60%。比如,裕豐紡織公司投資10億元建設高端智慧紡紗生産線,建成了無人值守的“黑燈工廠”。疫情期間,許多企業因為工人無法到崗一籌莫展,而該企業實現了快速復工復産,智慧化改造的效果充分顯現。

  在擴大增量方面,主要是謀劃了智慧電力裝備、高純硅材料、節能環保裝備、5G等9大重點新興産業,力爭通過3至5年發展,形成6個千億級産業集群。圍繞這9大産業,去年實施重點項目127個,完成投資306億元,其中節能環保産業已被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特別是去年11月份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我們強力推進黃河鯤鵬生産基地建設,僅用58天就實現達産,刷新了河南效率。目前,我們正在加快構建鯤鵬生態系統,力爭3年內打造千億級産業集群。

  在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我們始終牢牢把握住一點,就是堅持創新開放“雙輪驅動”。比如,我們充分發揮人才對創新的支撐作用,設立15億元的“許昌英才基金”,引進創業創新人才(團隊)74個、高層次人才788名,吸引了包括“兩院”院士、長江學者等一大批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在許昌創業創新。比如,我們充分發揮對德合作優勢,累計達成合作協議96個、落地合作項目43個,百菲薩、歐綠保、史太白等一批知名德企來許投資,實現了“德國質量”與“許昌速度”的有效嫁接,成為河南對德合作的“橋頭堡”。我們把今年確定為“創新年”,決心以更大的力度支持創新、推動創新,真正以創新引領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央視網記者:剛才胡書記介紹了建設“智造之都”的有關情況。那麼,在“宜居之城”建設上,許昌都有哪些亮點?是怎麼實現的?

  胡五嶽:許昌先後榮獲一系列“國字號”名片,例如全國文明城市丶全國衛生城市、全國森林城市丶全國園林城市、全國生態園林城市、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等,這是我們建設“宜居之城”的底氣所在。但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們不能止步不前,必須拿出更紮實的工作舉措,才能讓許昌更加宜居宜業,真正實現居者心怡、來者心悅。為此,我們重點抓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堅定不移踐行“兩山論”,讓綠色成為發展的鮮明底色。大力推進國土綠化提速行動和“綠滿許昌”行動計劃,全市擁有近百萬畝花木林海,花木主産區空氣負氧離子含量超過世衛組織清新空氣標準的10倍以上,被譽為“中原之肺”,在“2019中國城市街道綠視率排行榜”中,許昌排名全國第四。尤其是去年,許昌成功入選河南省唯一的全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目前,我們正在加快推進試點工作,重點挖掘建築垃圾循環利用這個“金礦”,努力制定一套標準、探索一種模式、落地一個産業。

  二是著力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讓城市與鄉村美美與共。在城市,大力實施百城建設提質工程,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在農村,紮實推進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在抓好全域鄉村凈化的基礎上,統籌推進綠化、美化等工作,環境美、田園美、村莊美、庭院美的“四美鄉村”建設取得紮實成效。去年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8個部門聯合發文,把許昌全域確定為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也是河南省唯一入選地級市。按照文件要求,我們將在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完善農村産權抵押擔保權能等五大領域先行先試,為全國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三是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群眾生活更加幸福。我們堅持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財政民生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連年保持在70%以上。持續加強醫療、文化、體育、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打造了生鮮便利店服務圈、養老服務圈、休閒健身圈、醫療衛生圈、智慧閱讀圈5個15分鐘便民服務圈。針對“大班額”“入學難”等問題,我們實施基礎教育三年攻堅計劃,拿出100億元“真金白銀”,累計建成投用中小學190所、幼兒園90所,新增學位16萬個;去年下半年,我們又啟動實施了新三年攻堅計劃,在補齊“硬體”短板的基礎上,重點向“軟體”攻關,推動教育從規模增長向質量提升轉變。目前,許昌的城市宜居度、居民獲得感、居民幸福感、公眾安全感、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等多項指標均居全省前列。

  央視網記者:當前,全國上下正在加快推進企業復工復産。我們了解到,許昌在河南省率先實現百戶重點企業和規上工業企業復工復産率100%。請問,這個亮眼的成績背後,許昌是怎麼做的?有什麼“妙招”?

  胡五嶽:由於許昌的民營經濟佔比高、實體經濟佔比高、製造業佔比高,同時在中部地區來講,我們經濟的外向度也比較高。疫情對我們造成的衝擊大,帶來的壓力大,這也倒逼我們必須拿出超常規的應對措施。我們在工作中重點抓了三個方面:

  一是在抓“早”上下功夫。我們深刻認識到,復工復産是一場百米賽跑,誰能搶先半個身位,就能在市場競爭中佔據極為有利的地位。為此,在正月初五(1月29日),我們就安排有關部門提前著手,“一企一策”做好方案,儲備復工所需防疫物資,確保上級一聲令下,能夠迅速復工復産。隨後,我們又在河南省率先出臺了稅收減免、穩崗補貼、房租減免等18條具體措施,制定了《許昌市企業復工復産疫情防控實施細則》,規範和指導企業全面有序復工復産。

  二是在抓“細”上下功夫。在推動復工復産的過程,我們感到,既不能搞“一刀切”,阻礙經濟社會秩序恢復,又不能放鬆防控,導致前功盡棄。為此,我們堅持在“細”上下功夫,針對不同縣(市、區)的不同風險等級,嚴格落實分區分級精準防控,確保應開盡開、應復盡復。同時,疫情發生以來,中央、省出臺了一系列支持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含金量都很高。我們把這些政策進行彙編,細化梳理、拉出清單,並抓好跟蹤落實。特別是對涉及融資貸款、稅費減免等解決企業“燃眉之急”的政策,堅持急事急辦、特事特辦,設身處地為企業考慮,確保企業應享盡享、應享快享。

  三是在抓“實”上下功夫。推動復工復産,既要看誰起步快,也要看誰措施實。我們結合我市常態化開展的“四個一百”專項行動(市級領導聯絡服務100家重點工業企業、市縣領導聯絡服務100個工業重點項目、100家企業銀企對接、100家企業化解擔保鏈風險),把企業復工復産過程中遇到的用工難、防疫物資短缺、流動資金緊張等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作為重要內容,做到企業有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什麼問題突出就優先解決什麼問題,設身處地為企業考慮、替企業著想。比如,針對企業防疫物資短缺的問題:一方面,我們支持我市現有的防疫物資生産企業開足馬力生産;另一方面,通過向社會公開募捐等途徑,廣泛爭取防疫物資,在充分滿足醫用需要的前提下,向企業進行調撥。比如,針對企業復工復産中的審批問題,我們把事前核準審批制變更為承諾制,企業可以利用手機APP直接網上申請復工復産,有效減少了人員接觸,加速了復工復産進程。比如,針對産業鏈配套企業復工問題,我們探索建立“鏈長制”,認真梳理龍頭骨幹企業及其關聯配套企業的復工復産問題,著力補上斷點、打通堵點,推進産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復工。

  由於各項措施比較得力,我們不少企業在應對疫情的過程中最大限度降低了損失,渡過了難關,有的企業還實現了化危為機、逆勢上揚。比如,森源集團僅用21天就研發出5G智慧型負壓救護車和醫療救護方艙系列車輛;許繼集團研發了有序充電、大功率、無線充電等40餘款充換電産品,一季度完成産值超過30億元,同比增長47%。中辦、國辦調研組蒞許調研,對我市復工復産工作給予充分肯定。

  央視網記者: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我們也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年也是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之年。許昌市還有哪些工作要做?哪些方面需要完善?

  胡五嶽: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對我們來説也是要全面推進“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建設、打好“四張牌”、抓好“六穩”落實“六保”任務的關鍵之年。對照全面小康的指標體系,就需要逐項查漏補缺,有針對性地抓好我們的重點工作,補短板強弱項,確保全面小康目標整體實現。

  我想重點做好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這也是許昌市委市政府、我們全市上下形成的共識。

  一是要持續推進群眾的增收,這也是我們脫貧攻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是切實抓好兜底保障。今年我們市剩下的貧困戶都是“難中之難、艱中之艱”,有些沒有就業的能力,兜底保障的任務就比較重。正是這樣考慮,我們從年初開始,就已經在財政的預算上,專門拿出市縣兩級比較寬裕的資金去推動兜底保障,落實到位,實現應保盡保,應兜盡兜。

  三是全力鞏固脫貧成效。我們也考慮到還有一部分人口處在貧困的邊緣線上,最典型的比如説,原來他是通過打工就業實現了脫貧,但是這一次疫情可能會造成一部分人員出不去了,出不去了他收入水平就下來了,可能就再次滑落到貧困線以下。所以我們考慮到這些,就必須採取得力措施,進行精準的幫扶,包括為他找到就業崗位、在産業上怎麼樣去幫扶、發現這種返貧致貧的風險,第一時間落實相關政策,最大限度地防止返貧。(校對 宋春燕 李英卓)

編輯:劉亮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