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科技和智慧戰勝疫情(一線抗疫群英譜·青春力量)

來源:人民日報  |  2020年03月24日 11:27
人民日報 | 2020年03月24日 11:27
原標題:走近四名抗疫一線的“90後”科研工作者——靠科技和智慧戰勝疫情(一線抗疫群英譜·青春力量)
正在加載

  在武漢抗疫一線,有一群默默無聞的“90後”科研工作者,他們奮戰在實驗室,與科研儀器、病毒樣本為伴,從事臨床救治探索、藥物疫苗研發、檢測技術和産品開發、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等研究,用青春的激情和智慧與疫病戰鬥,成為抗疫科研攻關的重要力量。

  北大第一醫院醫師董錦沛:

  “用科研力量與病魔鬥爭”

  董錦沛參與撰寫的關於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問題的論文最近在網上預發表了,即將落地業界權威雜誌。

  2月7日抵達武漢,2月9日進入病區,不到30歲的醫學博士董錦沛一邊與醫院不同科室同事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一邊參與臨床資料收集及臨床試驗研究。這篇論文就是董錦沛與同事的科研成果之一。

  “病區最多時有50名患者,除了做好救治診斷的主要工作,我還會抽時間觀察和總結患者臨床特點、檢查結果、進展至危重型預警表現,以及開展早期積極救治的經驗等。”董錦沛説,醫療隊這項臨床數據收集工作已經持續大半個月,他採用文字或電子方式做好記錄,下班後再對數據進一步分析整理,隨後傳給北京後方團隊進行數據庫建設。

  此外,董錦沛還參與了兩項醫療隊設計的臨床試驗。2月下旬,結合醫療救治經驗與前期數據整理,醫療隊確立了兩種針對新冠病毒的試驗藥物,在徵得患者同意情況下,將部分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加入臨床試驗。此後,董錦沛和同事們持續觀察其化驗指標、肺部情況、胃腸道不良反應等。每遇到疑惑,他都會向前輩和同事請教,並及時查閱文獻。“試驗還在進行中,需要進一步觀察和驗證。”

  “用科研力量與病魔鬥爭,責任很重。”董錦沛説,研究項目會大幅度增加值班期間的工作量,但也促使他更專注更投入,哪怕在隔離病房多觀察研究一會兒,晚上少睡一會兒。

  武大聯合科研團隊成員辜家爽:

  “關鍵時刻應該衝上去”

  最近,武漢大學宣佈:該校組建的聯合團隊創新開發的納米孔靶向測序檢測方法,有助於破解臨床疑似病例難以確診的問題。武漢臻熙醫學檢驗實驗室有限公司檢驗實施部負責人、1994年出生的辜家爽便是這個團隊的一員。

  1月下旬開始,武漢大學藥學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臻熙醫學公司有關專家聯手開展科研攻關,研發一項更加精準、靈敏的新冠病毒檢測技術。春節期間,人手不足,公司號召員工返崗,已經回家的辜家爽立即報了名。2月初他便投身這項技術的科研攻關,“我們都是年輕人,關鍵時刻應該衝上去。”

  “前期主要是利用模擬新冠病毒的核酸質粒,將我們合作研發的納米孔靶向測序方法(NTS)和傳統的熒光定量PCR方法,進行檢測比對。”辜家爽説,他和同事們穿著防護服,一頭紮在公司的醫學實驗室裏,連續幾天都工作到淩晨兩三點。

  當拿到第一批實驗結果時,辜家爽和同事們都非常欣慰,相比傳統的檢測方法,新的檢測方法不僅靈敏度更高,有效提升了核酸檢測的陽性率,而且能同時檢測其他常見呼吸道病毒,檢測範圍更廣。此外,這項技術適合在醫院和CDC等實驗室開展。

  如今,這項技術已經應用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檢驗科的病毒核酸檢測中。作為技術支持人員,辜家爽他們每天和醫院檢驗科的醫生們同進同出,保障著檢測項目的正常運行。

  湖北疾控中心技術員何飛:

  “有任務就立即進狀態”

  何飛每天都會在早上8點半趕到湖北省疾控中心衛生檢驗檢測研究所,記錄實驗室檢測記錄結果,整理數據,分析數據。“我每天沒有固定的上下班時間,有任務就立即進狀態。”何飛説,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只要樣本到了,就得立馬到實驗室去。

  何飛1990年出生,是湖北黃岡人,2016年從華中師範大學微生物專業畢業後,來到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檢驗檢測研究所,一直從事呼吸道病原菌的監測和研究工作。

  1月中旬,何飛便參與新冠病毒的檢測,剛開始她也有些害怕。“由於我們經常跟傳染病打交道,跟隨前輩們進幾次實驗室之後,心態也會慢慢好起來。”何飛説,她的工作都有非常嚴格的生物安全要求,要根據病原體危害程度,穿戴不同等級的生物防護服,在不同的實驗室完成實驗。“那段時間上班連軸轉,也沒有週末,我也忘記了哪天是幾號。”

  2月20日,何飛加入新冠病毒與呼吸道細菌性病原體關聯性的研究團隊。“對新冠肺炎患者而言,呼吸系統會受到破壞,機體免疫力下降,此時正是病原菌容易入侵的時候。”何飛介紹,研究團隊從大量的咽拭子核酸中,隨機選取了新冠肺炎陽性和陰性患者的咽拭子核酸,檢測了15種基因、14種呼吸道常見的細菌性病原體,探索新冠肺炎病毒與呼吸道細菌性病原體的關聯性,這給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療提供更多理論依據。

  華中科大同濟醫學院研究生方丹:

  “終於能為抗疫出力了”

  “新冠病毒不僅會攻擊呼吸系統,而且還會造成消化系統的損傷,我們發現,近八成新冠肺炎患者有消化道症狀,近七成危重患者入院時肝功能異常,近五成出現腹瀉,患者的轉氨酶異常率也較高。”1994年出生的方丹介紹起自己和導師一起完成的研究成果。

  方丹第一次開展臨床研究就很快有了新發現,而且以第一作者發表在了核心期刊《中華消化雜誌》上,“終於能為抗疫出力了!”

  2月10日,她還在湖南嶽陽家中,突然接到導師黎培員教授的信息:臨床發現武漢地區新冠肺炎患者消化道症狀突出,我們馬上進行研究,為疾病防控和診治提供參考。

  武漢地區新冠肺炎患者的症狀有哪些特點?病毒對患者消化系統的影響到底是怎樣的?方丹和導師希望以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的患者為樣本進行流行病學描述性研究。制定研究方案、設計問卷、收集數據、統計分析、撰寫報告……半個月的時間裏,方丹每天要忙到淩晨兩三點鐘,從305名患者數以萬計的數據中歸納結論,寫成論文。

  方丹説,這項成果發表後,關於新冠肺炎患者救治過程中出現的肝損傷等消化系統問題引起了高度關注,為臨床治療提供了參考。

  (人民日報記者申少鐵、吳姍、范昊天、吳君、程遠州)

編輯:謝博韜 責任編輯:王敬東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靠科技和智慧戰勝疫情(一線抗疫群英譜·青春力量)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