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易引發心理問題,科普宣教如何發揮作用?

來源:光明網  |  2020年02月23日 18:03
光明網 | 2020年02月23日 18:03
原標題:疫情易引發心理問題,科普宣教如何發揮作用?
正在加載

  作者:雷躍捷、張曉輝、姚魁

  這次突發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波及面廣,影響面大,不僅對民眾的生活以及國民經濟帶來巨大的壓力,而且對民眾的身心健康也造成了明顯的影響,因而當前的防控也亟需高度重視科普宣教在預防和疏導因新冠肺炎引發的心理問題的作用,這不僅為了減輕疫情所致的心理傷害、促進社會穩定,更重要的是體現“以人為本”,體現我們的科普宣教工作,在這場抗疫鬥爭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

  目前,疫情心理預防和援助工作已經開展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些心理健康的科普書籍及時編寫和印製出來了,如清華大學出版社聯合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出版了《線上加油站 新冠疫情下心靈守護操作指導》,一些健康網站推出了心理援助科普方面的熱線和專欄。如中國計劃生育協會官方微信公眾號推出了“心理援助專欄”,發表了諸如“如何應對‘宅家’引發的孤獨感”之類的心理健康科普宣教文章。

  雖然相關疫情的心理科普宣教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存在的問題也不少。主要有:

  一、自媒體平臺魚龍混雜,一些關於疫情的信息及相關的健康衛生知識的傳播雜亂無序,真假難辨,容易迷惑民眾並使其産生信息焦慮,進而引發心理上的不適;

  二、主流媒體在傳播有關心理健康知識和信息方面力度不夠,甚至常常缺席。同時還缺少主動為專業心理工作者提供傳播和發佈心理救助的渠道和平臺的措施,致使專業心理工作者與需要心理救助人員之間難以相互溝通,導致民眾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的疏導,這對於安撫民心、維護社會穩定十分不利;

  三、各級醫療部門和衛生健康管理部門對預防和干預心理問題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不一,有的差別較大,這無助於正確引導民眾心理;

  四、為了調節民眾心理,特別是被感染人群,有的主流媒體和自媒體傳播了一些心理減壓的方式方法,其中有的社會效果值得探討。

  鋻於目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鬥爭處在關鍵時刻,有關疫情引發心理問題的科普宣教工作存在的問題,我們建議:

  一、國家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中,需要健全預防和診治因疫情引發的心理危機和心理問題的干預機制。這個干預機制中,應該包括建立應急心理健康科普宣教機制,把因疫情引發的民眾心理問題和災後社會心理恢復作為當前及今後抗疫工作的重點之一實施。

  二、主流媒體應加大關於心理健康科普宣教的力度,在信息傳播上,要特別關注熱點,引導焦點,以恰當的傳播方式傳遞和表達抗擊疫情的情況,把握傳播導向。尤其在與謠言和錯誤信息賽跑時,爭取時效,儘早發聲。

  三、新聞宣傳管理部門和新聞媒體要和醫療機構、衛生健康管理部門、心理健康專業機構密切聯絡和合作,應該把科普宣傳和教育預防、疏導和診治因疫情引發的心理問題放在工作日程的重要位置上,及時制定心理科普宣教的程序和詳細提示,特別是主流媒體,應搭建好危機干預的專業心理工作者與公眾溝通的橋梁,及時傳播心理工作者用“心”抗疫的活動以及相關專業知識,滿足公眾需要,消除恐慌和焦慮的情緒。新聞媒體要把心理健康知識科普宣教常態化、便捷化、通俗化,加強心理疏導的針對性和及時性,注重科普宣教工作的效果。

  四、加大疫情引發心理問題的科普宣教以及救助幫扶人員的力度和範圍,利用排查疑似病人的機會,對所排查的人群,進行一次心理問題的摸排,以加強預防、疏導、診治和恢復的針對性。

  五、主流媒體是開展心理健康科普宣教的主力軍,媒體工作者要恪守職責,遵守職業道德,加強心理健康科普宣教的專業性、權威性和人文關懷。尤其要加強對處於一線的醫護人員、病患、失去親人的病患家屬、疾控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心理撫慰,要充分考慮他們的心理承受力,尊重他們個人和家庭的隱私,不做有違心理健康和人倫道義的過度宣傳。鼓勵主流媒體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倡以“民胞物與”“關愛心靈”的理念開展抗疫的科普宣教活動。

  六、充分利用新媒體,如在公眾號發佈科普文章,製作相關短視頻,開展心理健康科普講座和創傷應激陪伴團,這對公眾合理構建心理健康意識,及時疏導情緒,增強抗疫信心,推進積極的社會心態建設、達成心理健康共識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分別為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教授,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心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營養學會副秘書長、副研究員)

編輯:康彥龍 責任編輯:王敬東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疫情易引發心理問題,科普宣教如何發揮作用?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