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診斷科醫生護目鏡上蒙了一層霧氣
央視網消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有一群默默無聞的人,他們同樣穿著厚重的防護衣,卻堅守在厚重的防輻射門內,作為戰“疫”一線的“偵察兵”,用自己的眼睛“掃雷、排毒”,他們就是影像診斷科團隊。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武漢市中心醫院影像診斷科團隊全體醫務人員和黨員幹部職工積極請戰,奮鬥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40多個日夜,用火眼金睛偵察“敵情”,爭分奪秒揪出病毒元兇,為助力疫情防控阻擊戰築牢安全防線。
與疫情賽跑 讓患者第一時間獲悉診斷
在核酸檢測沒有廣泛開展的時候,CT是主要的檢查手段。 “對於影像診斷科來説,抗擊疫情就是與時間賽跑,要確保每一個發熱患者儘快拿到檢查報告。” 武漢市中心醫院影像診斷科主任王翔告訴記者。“從一月份開始,影像診斷科團隊就進入戰時狀態。除了身體有恙確實不能上班的,幾乎所有的同事都一直堅守到現在,科室的外地同事佔到一半,但他們都沒有回家。”
為了讓每一個發熱患者儘快拿到準確的檢查報告,影像診斷科的醫生們每天精細閱片,不放過任何一個影像異常信息。“每天面對大量的影像圖片,同事們都瞪大了眼睛,為了不浪費一分一秒的時間,大家寧可把吃飯和休息的時間省下來,為的就是讓患者們都能在半個小時內拿到準確的檢查結果,這樣就能便於醫生能儘快下診斷,拿出‘作戰’方案抗擊病毒”。該科謝元亮副主任醫師坦言,儘管長時間坐在椅子上盯著電腦屏幕,腰酸了、腿麻了、眼睛澀了,但從來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在CT室為患者做檢查的技師們可以説每天戰鬥在危險最高的地方,穿著厚重的防護服本來行動就不方便,但他們經常攙扶行動不便的患者上檢查床,這樣近距離接觸疑似患者,暴露風險很大,但沒有一個人退縮。科室80後技師曹桂娟是一名黨員,家就住醫院附近,只有科室有事不管多晚她都第一時間趕來幫忙。她常對大家説:“我是黨員,就該這麼幹。”
據了解,該院影像診斷科團隊平均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最高峰的時候該院南京路、後湖院區檢查發熱病人一千多人,4台CT,7×24小時連軸轉。為了引導患者有序檢查,影像診斷科的護理團隊,每天在一線為患者做好登記,引導檢查,安撫焦急等待的患者和家屬。
為了防止出現交叉感染,影像診斷科在全市最早進行了隔離分區和消毒,並通過信息化手段,為患者們進行分時預約檢查,科主任王翔立了一條“鐵律”:每做完一例患者檢查,都必須對對檢查室、操作間進行全面消毒,盡一切可能降低患者交叉感染的風險。繁瑣的消毒工作主要由科室的“娘子軍”——護理團隊承擔。 “護士們除了做好日常工作,也承擔了檢查機器大量的消毒工作,雖然辛苦但沒有一個人提出休息。”影像診斷科護士長鄭浩介紹,消毒做好了,解決了後顧之憂,才能提高檢查效率,用最短時間出報告,不讓患者錯過最佳診療時機。
“偵察兵”腰酸了、腿麻了、眼睛澀了,沒有一人叫苦叫累
不漏掉一位患者 科普答疑消除患者恐懼
1月31日晚上10點多,一位67歲的婆婆因一週前不明原因發熱,來到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就診,當時體溫38.5度。患者的CT檢查結果顯示,婆婆的雙肺有感染,診斷為病毒性肺炎。當值夜班的醫生準備告知檢查結果時,發現婆婆回去了。
“如果不能及時將檢查結果告訴婆婆,讓她儘快隔離治療,將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婆婆當時只留下了一個電話號碼,但我們撥打卻顯示號碼錯誤。根據老人之前登記的就診信息,我們發現她是位獨居老人,最後只能根據身份證號碼撥打110,在警察和社區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在第二天找到了婆婆。”王翔主任回憶,“每天來做檢查的患者很多,經常有患者因為中途有事沒有等到檢查結果就離開了醫院,我們總會第一時間打電話告知他們。後來由於交通管制,很多患者來院不方便,我們醫生就利用休息時間把患者的影像檢查資料下載後,通過郵件的方法發送給患者,確保不漏掉一個患者。”
“不少確診為新冠肺炎的患者情緒低落,精神壓力很大,特別是看到自己肺部CT的結構後甚至産生了恐懼,我們每天都會收到不少患者打來電話詢問,醫生我們的肺看的好嚇人,還有救嗎?”謝元亮醫生告訴記者。
針對這個情況,王翔主任每天會安排一個醫生接聽這些患者的電話,為他們答疑解惑。針對患者們最恐懼的肺部CT病灶疑問,答疑的醫生告訴他們,新冠肺炎的影像學特徵在疾病的各個進展期的表現是不同的,這都是疾病發展的正常結果。比如,在病情的進展期,3到14天內,病灶會迅速增多、範圍增大,並呈明顯密度較均勻片狀磨玻璃影,這個時候不要過於恐慌。通過影像診斷科醫生的科普和耐心安撫,許多患者逐漸調整好心,積極配合醫生治療,最後順利康復出院。
自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武漢市中心醫院影像診斷科團隊連續奮戰40多個日夜,王翔主任常對同事們説:“外面的病人很多,我們要咬牙堅持,團結與合作,互相支持;注意防護,注意營養與休息,才能有信心和力量打贏這場硬戰!”(通訊員 馬遙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