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濕地】寸土寸金的上海,為什麼專門設立了兩座濕地公園?

來源:央視網  |  2019年12月28日 00:05
央視網 | 2019年12月28日 00:05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2019年2月,英國《自然·可持續發展》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從2000年到2017年,全球新增的綠化面積中約四分之一來自中國,居全球首位,其中的貢獻主要來自中國巨大的人工造林面積。不只是人工造林,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國的生態環境面貌正在發生可喜的巨大變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已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金句,由此命名的“兩山論”也日益深入人心。綠色,不再是一種期盼,而是落地為現實,成為老百姓可看、可聽、可聞、可觸、可感的具象,化為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無論是高標準綠化示範鄉鎮、村屯城郊森林公園,還是生態休閒綠地,人們的生活環境不斷改善。據統計,通過大力增綠,全國已建成國家森林城市165個,全國綠化模範城市113個,以及一大批森林小鎮(村莊)、森林(濕地、沙漠、地質、海洋)公園,為城鄉居民提供了良好生活環境。

  今年2月,繼崇明西沙濕地公園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國家濕地公園後,上海吳淞炮台灣國家濕地公園正式揭牌,從此上海擁有了兩座國家濕地公園。對於上海這個超大城市來説,為什麼要在寸土寸金的城市用地中,專門設立濕地公園?濕地有“地球之腎”之美譽,它僅覆蓋地球表面6%的面積,卻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種提供了生存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功能。根據上海市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要使濕地保有量維持在37.7萬公頃,濕地保護率達到35%。

  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歷史證明,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作為後發現代化國家,中國也走過不少彎路,付了不少“學費”,一些地方生態嚴重惡化。曾經有這樣一首民謠:“五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農田灌溉,八十年代水質變壞,九十年代魚蝦絕代。”這是當時部分地區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兩山論”的提出,厘清了長期以來困擾人們的關於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辯證關係。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表,保護環境也並不意味著不要發展。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它要求我們改變原有的粗放式發展方式,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絕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西方老路。

  實踐證明,綠色發展理念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緊密相連。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不僅是高顏值環境,更重要的是帶來了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這是由內而外的真正的美麗。美麗中國,完全有自信有能力為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係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思想匯”欄目主編 王珍,本文同時發佈於今日頭條“理論小品”欄目)

編輯:田宏 責任編輯:王敬東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生態文明@濕地】寸土寸金的上海,為什麼專門設立了兩座濕地公園?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