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濕地】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建設美麗中國

來源:央視網  |  2019年12月14日 07:34
央視網 | 2019年12月14日 07:34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提出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等一系列具有全局意義的重大論斷,“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逐漸成為全社會共識。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公報進一步指出,要“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態保護和修複製度,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這四個方面的具體任務,既是各地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行動方針,也為生態保護劃出“紅線”。

  在論述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時,十九屆四中全會公報重申了“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的原則,為我們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指明了方向和路徑。在推動我國生態文明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道路上,也必須堅持這“四個治理”的原則,將治理任務與生態理唸有機結合,才能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需要運用系統治理的思維,把治理的對象依據區域、類別和關聯性加以系統性整合,使之成為有機治理整體。例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加強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濕地、海洋等自然生態保護;加強對重要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永續利用,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健全國家公園保護制度;因地制宜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加強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其中,針對以往濕地破壞嚴重,濕地面積減少比較嚴重的狀況,近年來,國家劃定並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抓好濕地公園、濕地自然保護區、國際重要濕地、國際濕地城市等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需要採取綜合治理的方法,把治理的手段協調起來,使之成為相互聯絡、相互促進的治理形式。經濟方面,通過價格、財稅、金融等政策去激勵、引導各類主體積極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科學界定生態保護者與受益者權利義務,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政治方面,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健全幹部政績考核制度,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文化和社會方面,提高全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綠色生活方式,鼓勵公眾積極參與,加快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社會風尚。

  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需要通過源頭治理的方式,把治理的重點把握好,使之成為高效率的治理行動。全面推進涵養區、源頭區等水源地環境整治,落實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從根本上防治大氣污染,把污染的源頭把嚴。健全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把制度的源頭把緊。積極培育生態文化、生態道德,使生態文明成為社會主流價值觀,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把思想的源頭把牢。

  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需要樹立依法治理的觀念,把治理的流程規範化,使之成為具有強大約束力的科學依據。制度的生命在於執行。一方面,健全法律法規,完善標準體系,全面清理現行法律法規中與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相適應的內容,加強法律法規間的銜接。同時,完善生態環境監管制度,加強統計監測和執法監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另一方面,嚴守制度紅底,嚴格責任追究。對違背科學發展要求、造成資源環境生態嚴重破壞的,實行終身追責,嚴肅追究有關人員的領導責任和有關人員的監管責任,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作者:薛偉江 中央黨校副教授,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秘書長。本文同時發佈於今日頭條“理論小品”欄目)

編輯:田宏 責任編輯:王敬東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生態文明@濕地】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建設美麗中國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