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疾病引關注 家長應當好孩子的“第一醫生”

來源:河北日報  |  2019年12月02日 10:05
河北日報 | 2019年12月02日 10:05
原標題:13歲花季女孩患抑鬱症自殺引發社會關注,專家提醒——家長,當好治療孩子心病的“第一醫生”
正在加載

  □記者 馬 利

  11月17日晚,石家莊市13歲女孩小美(化名)在家裏留下了僅有3行字的遺書,隨後吞下96粒暈車藥和16粒頭孢。據了解,今年9月初,小美升入初一後,開始不愛説話,總是悶悶不樂,經常把自己關在房間裏。開學兩周之後,她曾提出想從重點班轉到普通班,父親沒有同意。隨後,小美狀態越來越差,今年10月,經醫生診斷,她患上了重度抑鬱症。經過十多天的搶救,目前小美仍沒有脫離生命危險。

  悲劇的發生,再次引發社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

  青少年心理疾病患者逐年增多

  據省第六人民醫院(河北省精神衛生中心)統計,從2014年11月到今年10月底的近5年,每年門診接待的未成年人人次分別為613人、828人、886人、1573人、4626人。

  該院兒少精神科主任張旭靜介紹,近年來,她接待的18歲以下患心理疾病的孩子逐年增多,目前科裏有50名孩子住院,都是重度患者,最小的抑鬱症患者是一個11歲小女孩。

  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心理科相關負責人介紹,在臨床心理門診患者中,18歲以下青少年患者約佔四分之三,前來就診的患者中,有心理問題的兒童青少年人數呈明顯增長趨勢,且低齡化問題嚴重。

  “經常有學生向我抱怨睡覺失眠、活著沒意思。”省會一名中學心理教師坦言,很多學生平時看起來嘻嘻哈哈,可這往往是他們的“保護色”。和這些學生深聊,能明顯感覺到他們“強顏歡笑”“心事重重”。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頻繁受到心理問題的困擾?

  石家莊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張惠英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小學到初中,學習科目增多,學習環境變化,這種“轉軌”,容易引發學生不適應。

  石家莊市第二十五中學校長趙敏戰認為,家庭和學校對青少年的評價理念落後,是導致青少年産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因素。當下,不管是家庭還是學校,大家關注最多的是孩子的智力因素,看重的是孩子的學業成績,往往忽略了對孩子健全人格、意志品質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青少年在思想上的不成熟和情感上的脆弱,使得他們在與家長、老師、同學和異性朋友的交往中,以及應對繁重的學習任務時,極易産生孤獨、無助乃至絕望的情緒。”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心理科主任李幼東表示,如果在學習中得不到正向反饋,學習會使學生不斷積累抑鬱、焦慮等消極情緒,最終反映到具體行動上,就是厭學,甚至是逃學。

  心病還需心藥醫

  “假如我初中退學,以後還有出路嗎?”

  “現在大學生都不好找工作,你初中都不上完,能有什麼出路!”

  小美和父親的這兩句對話,讓小美父親追悔莫及,“當時小美應該是在向我求助,應該讓她休學。”小美父親已經看出當時孩子不想去上學,但是怕她落下課程,耽誤學習,還是建議她回到學校。“家長自己認為對孩子好,不一定真的對他們好。”

  對此,趙敏戰表示,在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應將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家庭教育,面向家長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對家長進行較為系統的心理學知識培訓,同時還應廣泛開展親子活動,引導家長主動加強與孩子的心靈溝通。

  心理問題往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家長要重視孩子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問題,多與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關係。“家長對孩子日常的心理疏導和情感支持,是治療青少年心病的一劑良藥。”李幼東特別提醒,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一定要幫助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理性、陽光的生活態度,這就相當於為孩子脆弱的內心建立了一個“保護裝置”。

  趙敏戰提醒家長,青少年如有心情不好、不高興的現象,家長應認真對待。“這時家長應該耐心傾聽、答疑解惑,切忌亂猜測、亂指責。”通過合理的溝通方式,設身處地地解答孩子的疑惑,可以及早消除不良情緒。相反,糟糕的言語交流只會激化矛盾,讓孩子的情緒跌入低谷,讓情緒問題轉化為心理疾病。

編輯:王汝希 責任編輯:王敬東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青少年心理疾病引關注 家長應當好孩子的“第一醫生”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