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懷:直面無法停歇的髓內腫瘤挑戰

最美人物 來源:央視網 2019-8-21 第1068期 A-A+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神經外科主任王貴懷(中)為病人做手術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神經外科主任王貴懷(中)為病人做手術

央視網消息:神經,像一條條光纖,遍佈人體的全身,它的存在讓人有了肉體上的知覺,更支配著人的行為活動。而在複雜的神經系統中,從人體的腦底部到第一腰椎,脊椎椎管內生長著一條長約41-45厘米長的脊髓,這根相對“粗壯”的中樞神經是大腦和所有周圍神經的橋梁。如果它發生了病變會怎樣?

2005年,14歲的患者小濤被父親用輪椅推進了王貴懷醫生的診間。經確診,小濤的腦幹到第六胸椎的脊髓髓腔內生長著一條長達25厘米的腫瘤,兩年尋醫路,孩子已經四肢癱瘓、大小便失禁,甚至已經影響到了呼吸。但是走遍了很多家醫院,看過了許多醫生,都沒有人敢為小濤做手術。

王貴懷師從我國神經外科創始人之一王忠誠院士,他回憶説:“1997年,我老師做了一條22厘米長的脊髓腫瘤,當時堪稱技術上的一個創造。”時隔8年,當他面對眼前的這名中學生時,多少有些猶豫。

“這樣拖下去肯定不行,手術風險雖然很大,如果要做,我們會努力最大程度地切除腫瘤,爭取最安全地保護好脊髓,患者才十幾歲,脊髓再生能力和可塑性比較強,手術價值很大。”巨大的風險下,小濤一家人選擇了信任王貴懷。

手術難度很高,十分考驗醫生的能力。這是從生命中樞——腦幹長出的腫瘤,延伸至胸椎,通俗地講,就好像一根26厘米的香腸,裏面的肉是腫瘤,而外面的皮才是人體正常的脊髓,腫瘤填滿了髓腔,以至於將脊髓壓迫到了如一層薄皮的程度。王貴懷需要做的是把“肉”摘出來,而不能造成“皮”的一點點損傷。當然,他面臨的挑戰絕非將“肉”從“皮”中剝離出來這般簡單,因為剝離的環境裏是分佈得密密麻麻的血管和其他神經。一旦“皮”破損了,將導致神經損壞,而血管破裂的風險則可能直接要了小濤的命。

為小濤切除脊髓髓內腫瘤的手術近15個小時,王貴懷如履薄冰地一點點剝離腫瘤,絲毫不敢放鬆。“從第一刀起,到最後一刀落,都要保持著一樣的精準、步調、呼吸、體力,還有心境。”所幸,手術很成功,術後的小濤也很爭氣地逐漸恢復了行走功能、基本自理能力。繼王忠誠老師之後,他自己也開創了一個奇跡。

1

小濤僅僅是一個開始——王貴懷對脊髓髓內腫瘤宣戰的開始。在我國,平均每一百萬人中就有1.5個脊髓內腫瘤患者,如今,王貴懷憑藉精湛的醫術,僅脊髓室管膜瘤單病種手術就已實施了500余例,除此之外,實施脊髓膠質瘤、星形細胞瘤、血管母細胞瘤等手術2000余例。

2016年,互聯網全程直播了王貴懷主刀的一例脊髓髓內腫瘤切除術,自腦幹延髓至第四頸椎的髓內腫瘤,長達11厘米,鏡頭下的每一步操作震驚了海內外的網友,讓大家知道了這一容易誤診誤治的疾病,也讓患者看到了髓內腫瘤切除的新希望。

2018年,王貴懷完整剖出了一個26cm長的脊髓髓內腫瘤,這也是目前有文章報道的最長脊髓腫瘤的世界紀錄。

在王貴懷的門診,有忍痛4年才確診脊髓髓內腫瘤的神經內科大夫;有因為誤診導致按頸椎病治療10餘年的成年男子,直到無法抱動自己的孩子,才詳細檢查確診為脊髓髓內腫瘤;有果敢選擇手術並在術後成功參加了半程馬拉松的大學生;有先天性發于腦幹的脊髓髓內腫瘤患兒,在手術前甚至和父母做好了告別;更有太多用輪椅,或者被父輩抱著來到診間的患者……

“太多的脊髓髓內腫瘤患者找到我時,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手術期,留給我的時間和機會太少了。”王貴懷感到可惜。

雖然醫生都希望能治好每個病人,但事實上不可能達到,比如脊髓膠質瘤就是神經外科很難攻克的一種惡性腫瘤。但是為了讓脊髓腫瘤的診療水平能有進一步質的提升,王貴懷積極與清華大學基礎醫學研究人員合作,尋求在腫瘤發生機理、基因方面的突破,潛心研究臨床治療新技術。

“我的老師王忠誠院士經常告誡我:發展神經外科要當一門事業來做,脊柱脊髓專業要好好做起來!”王貴懷在後面又增加了一句“我不挑戰誰挑戰”。(實習編輯:符洪銚 通訊員:韓冬野)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