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口男嬰丟失事件反轉,“狼來了”該被法律問責

來源:央視網

發佈時間:2019-05-21 作者:米恩

核心提示:發生在河南週口的男嬰丟失事件近幾日成為社會焦點。而隨著警方調查的深入,男嬰被找回的同時,該事件背後的真相也逐漸浮出水面。據新京報報道,知情人稱該事件係男嬰母親因婚外情和其親友策劃“自導自演”,目前參與此事的多人已被拘留,“(男嬰)母親尚在哺乳期,等哺乳期過後也將受到處理。”

1

發生在河南週口的男嬰丟失事件近幾日成為社會焦點。而隨著警方調查的深入,男嬰被找回的同時,該事件背後的真相也逐漸浮出水面。據新京報報道,知情人稱該事件係男嬰母親因婚外情和其親友策劃“自導自演”,目前參與此事的多人已被拘留,“(男嬰)母親尚在哺乳期,等哺乳期過後也將受到處理。”

果然又是一場“狼來了”式的鬧劇,真相再次扭轉了人們對基本事實的判斷。如此將公共資源和民眾的同情心玩弄于股掌之間,當事人除了需要直面那些付出關心和幫忙人士的道德譴責,他們也應該受到法律的懲罰,以此才能讓那些可能的後續效倣者汲取教訓,理性處置自己的家庭私事。

由於警方還沒有公佈該事件的詳細調查結果,目前我們還不清楚,當事人是基於什麼樣的考慮,竟然鋌而走險將襁褓之中的嬰兒“暗度陳倉”,再謊報警情,恐怕他們自己也沒想到,謊言竟然造就了一起社會熱點事件,以致事情敗露後無法收拾。

其實,很多有心人已經通過比對此前的信息預測到了這次事件可能會反轉,比如警方的後續通報不再將事件定性為盜嬰案,比如監控視頻中男嬰母親推著嬰兒車時的反常行為等,事實證明,越是反常的事件越是可能另有隱情。

實際上,現實生活中我們已看到過類似的戲碼在不斷上演。遠的不説,就在4月29日,浙江樂清失聯男孩的母親陳某以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剛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3個月。此前在2018年11月底,該男孩失聯事件也曾引發全國關注,結果警方調查發現這是男孩母親為測試丈夫而製造的虛假警情。

事到如今,人們關心的是週口男嬰丟失事件會如何收場,又會如何追責?

自2015年11月1日起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明確規定,編造虛假警情造成嚴重後果的甚至最高可判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即便從輕來看,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謊報警情也將面臨拘留或罰款的處罰。

此次男嬰被相關的當事人謊報丟失後,由於社會關注度高,當地公安部門迅速行動投入大量警力跟進調查,耗費無數公共資源,而被此事帶動起來的週口市民們也紛紛利用自己的關係網和手機朋友圈等渠道來幫忙尋找,如果按照正常邏輯,找到男嬰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應該是一場社會愛心大接力行動,誰知最後會成為婚外情的鬧劇。

此前警方在通報樂清失聯男孩事件時明確指出,男孩母親陳某的行為透支了社會誠信和良知,消耗了大量的公共資源,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顯然,如此定性也適用於週口男嬰丟失事件,而且值得關注的是,這次事件牽連多人,遠不是始作俑者一人所能負起的責任。據報道稱,事件參與者也有公職人士,這顯然不是以個人私事的託詞就能糊弄過去的,下一步接受違規違紀的調查應該是沒跑了。

網絡時代,人們可以自由表達想法,傳播信息,但是一切都是建立在合法的基礎上。每個人都需要對自己的觀點和行為負責,在此次男嬰丟失事件中,相關當事人為了隱匿不可告人的目的,公然製造男嬰失蹤假象,還對外宣稱男嬰被“盜走”,道德上譴責是譴責,但這顯然已涉嫌觸犯法律,對事件的追責最終還是要回到法治的軌道上。

法律是守護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線,社會的公義和良心需要依靠法律彰顯,投機者的陰謀與心機也需要法律來糾錯,對於那些消費社會良心,視法律如同兒戲的行為,唯有用法律武器來厘清荒唐事件中各色人等的法律責任,才能樹立人們繼續奉獻愛心的信心。

本文首發于央視網《見識》欄目,可關注微信號“央視網”查閱。

版權均屬央視網所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央視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央視網出品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