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彬蓉:在支教路上“長跑” 做涼山上的“候鳥”老師

最美人物 來源:央視網 2019-5-16 第998期 A-A+

 

央視網消息:她曾在偏遠地區當兵服役20年,退役後又到四川涼山當起了支教老師。5年來,謝彬蓉在海拔3000多米的講臺上,把一名退役老兵的家國情懷融進了大涼山的脫貧攻堅中。

2013年謝彬蓉依依不捨告別服役20年的部隊,自主擇業回到家鄉重慶。2014年初,謝彬蓉從四川省涼山州美姑縣團委管理的網站看到“苦蕎花開支教團”的社會公益組織信息:該地區急缺人力資源,長期需要能吃苦、有愛心、負責任的社會公益人士,前往艱苦地區接力支教行動。謝彬蓉當年因參軍沒能如願從教的夢想再次被點亮。

最初,謝彬蓉並沒想過要在支教這條路上“長跑”,原以為盡心盡力完成一個學期的志願服務,就可以安心離開。孰料,一次期末監考打亂了她的計劃。她被安排到鄉里一所軟硬體條件較好的中心小學監考。收回考卷後,她發現許多考卷上竟然出現大片空白,有些學生甚至不能完整寫出自己的名字。

謝彬蓉意識到,大涼山孩子的教育,任重道遠。她決心做一隻“候鳥”,每逢學校開學就離開繁華的重慶,“飛”到大山裏與孩子們在一起,用自己的綿薄之力,帶著孩子們描繪出他們美好的未來。

從西昌太和鎮故哲村小到美姑縣爾其鄉依惹村小,再到現在海拔近3000 米的扎甘洛,這都是謝彬蓉義務支教過的學校。她開玩笑説自己是典型的“人往高處走”,而學校條件也是一個不如一個。

扎甘洛村,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瓦古鄉,一個只有40多戶、200多名村民的小山村,村莊隱匿在深山裏,村裏的房子都是用土磚砌的,總人口不到180 人。通往村莊的山路一邊是陡峭崖壁,一邊是萬丈深淵。乘車走在盤山公路,連綿不絕的山峰一座接著一座。一路上,不時遇見坑洼路段,顛簸不已,時常看見山頂滾下的落石橫亙路面,偶爾有滾落的小石子砸得車窗劈啪響。謝彬蓉説,她第一次來的時候坐這車嚇得緊張兮兮的,但“跑了幾趟已經習慣了,上車就能睡著”。

學校矗立在半山腰一處不足100平方米的場地,沒有老師,沒有操場,甚至沒有一間完好的教室。村支書將一間房屋騰出來,供謝彬蓉居住。這間潮濕、昏暗、破舊的房子,便是謝彬蓉的臥室、廚房和辦公室。因為海拔高、氣壓低,她常常吃著夾生的米飯;儘管用了老鼠藥和粘鼠板,房間裏老鼠依然“猖獗”;因為洗澡不方便,她經常幾十天才能下山洗個澡……

然而,經歷過部隊的摔打錘煉,謝彬蓉並不覺得這有多辛苦。反而是村裏孩子們的表現,讓她有些心痛。“2位數的加法不會算,完整的普通話不會講,上課隨意走動……”回憶起最初接觸孩子們的情景,謝彬蓉的情緒還有些激動。來到村子後,她就接手了村小學唯一一個班級,六年級班。她樂觀地以為,六年級孩子的知識儲備足以應對漢語的讀寫聽,卻沒想到孩子們的表現還徘徊在一年級水平。

謝彬蓉明白,生於大山、長于大山的孩子從小便扛起生活的重擔,缺乏接受良好教育的途徑,但不能再讓他們埋沒于這樣的環境,要鼓勵他們用知識改變命運。謝彬蓉決心帶著孩子們從最基礎的課程學起,一點一點改變。

不久後,扎甘洛村小學組建了一個由30個孩子組成的一年級班。開學第一週,謝彬蓉沒有排課,而是組織孩子們開展軍訓,教孩子們站軍姿、走隊列、做廣播體操,教他們刷牙、洗臉,教他們懂規矩、講禮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文明行為。為了讓孩子們更好更快地融入課堂,謝彬蓉從孩子們最熟悉的玉米、土豆、核桃、辣椒入手,教孩子們學會加減法。她還自編歌謠教孩子們認識拼音和漢字,並把課文改編成情景劇,讓孩子們自導自演,鼓勵他們站在講臺上大膽發言。漸漸地,孩子們的性格變得開朗,思維變得活躍,成績也有了大幅提高。幾年下來,當年拖著鼻涕、灰頭土臉的孩子們變得整潔、懂禮、自信了。

涼山州開展脫貧攻堅以來,每天都在發生新變化。一條條水泥路通向各個村寨、一棟棟彝家新寨已拔地而起。目前,全州3100多個幼教點“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已同步展開。通過教育讓貧困不再代際相傳,彝族群眾的生活和精神面貌都正在發生變化。而這一切,也讓謝彬蓉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涼山教育夢。

“這幾年和他們在一起成長,我特別快樂特別幸福。雖然條件艱苦,但有過20年部隊生活的我,一點也不覺得有多苦和多累。我們在那種艱苦的環境當中,自求上進。孩子們跟著我一起,也成長得特別陽光、自信開朗。” 支教期間,謝彬蓉先後籌集2萬多元幫助孩子們修建教室,讓128個沒有學籍的孩子進入公辦學校學習。在海拔3000余米,交通不便、缺水少電的鄉村學校,謝彬蓉已經堅持了11個學期。她用軍人的堅韌,在大涼山崎嶇陡峭的山路上為孩子們點燃知識的火把。(編輯:劉潔 資料來源:新聞聯播 退役軍人事務部)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