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送年貨 嘮家常 這些年習近平新春來“串門”

新聞頻道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2019年02月01日 04:4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農曆春節即將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並向全國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

  春節,中國人心中最溫暖的節日。此時,眾多普通家庭的春節,更是牽動著習近平總書記的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每逢春節將至,習近平總是風塵僕僕,深入基層。從“貧瘠甲天下”的甘肅定西到北境邊陲興安盟阿爾山市,從陜西梁家河的窯洞到革命老區井岡山,從河北張北縣困難群眾家到四川大涼山深處……送年貨、嘮家常、解民憂。

  村村寨寨,萬水千山,駐足處皆是直抵人心的溫暖;

  問苦解憂,一心為民,考察後總有切實著力的改變。

送年貨

 

  2013年2月3日,習近平來到海拔2400多米、人均純收入1400多元的定西市渭源縣田家河鄉元古堆村看望困難群眾。圖為習近平和八旬老黨員馬崗親切交談,了解生産生活情況。 來源:新華社

  2013年2月,隴原大地,天寒地凍。大山深處的甘肅省渭源縣田家河鄉元古堆村提前耍起了社火,扭起了秧歌,一派喜氣洋洋。

  “這麼多年了,今年這個年過得最幸福。”村民們高興地説,“誰能想到,年前總書記能到我們這麼偏僻的鄉村來,給我們提前拜年!連家裏好多年貨都是他給我們辦的。”

  臘月廿三,農曆小年。習近平來到甘肅渭源縣。

  村裏447戶人家,每家2袋面、2桶油、20斤豬肉、1床棉被、4副春聯、3斤水果糖、3斤大板瓜子,給每個學生娃娃發放書包、文具盒、詞典各1個,這是習近平給村民送的年貨。

  翻過一座山,再盤一道梁,繞過十八彎……習近平先後來到海拔2400多米的定西市渭源縣元古堆村和海拔1900多米的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布楞溝村,入戶看望老黨員和困難群眾,給鄉親們送上新春祝福。

  2015年2月13日,農曆乙未年春節前夕,習近平來到陜西考察調研,回梁家河村看望父老鄉親。來源:新華社

  2015年2月,也是春節前,陜西延川文安驛鎮梁家河村,在村口一塊寫著“知青淤地壩”的石碑前,十幾位鄉親激動地同習近平握手寒暄,歡迎他“回家”。

  春回陜北,春陽明媚。

  遠處溝樑上的積雪漸漸消融。梁家河村沿山而建,村民們的窯洞分佈在黃土高原的溝壑之中。從村口到村裏,習近平同鄉親們一起走著。

  2015年2月13日,延安文安驛鎮梁家河村知青舊址外景。來源:新華社

  50年前,不滿16歲的習近平從北京來到梁家河村插隊落戶,在這裡勞動生活了7年。

  這裡的一草一木、一溝一岔、一峁一梁,習近平都常常牽掛。他曾組織帶領群眾修道路、造淤地壩、辦鐵業社、打大口井、發展沼氣,改善了農業生産條件。當年淤地壩造出的耕地,如今已是畝産1000多斤的高産田。

  在梁家河村的2400多個日日夜夜,習近平同鄉親們打成一片、結下了深厚感情。

  餃子粉、大米、食用油、肉製品,還有春聯、年畫,家家有份。習近平給鄉親們帶來了自己出錢採辦的年貨。

  心到、意到、良策到。習近平的“年貨”,是禮輕情意重的傳統民俗,更是愛民為民的深厚情懷。

  幾年來,梁家河年年有新貌。當年習近平關心的那片果園,如今已是碩果纍纍。山地蘋果種植成為村裏的主要産業。隨著鄉村旅遊業發展,2017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20800元,比三年前翻了一番。

  習近平送去的是黨中央對貧困地區人民脫貧致富的關心,更是帶領全國人民一道奔小康的決心。在他的心裏,裝著千百個“梁家河”。

嘮家常

 

  2014年1月,習近平到內蒙古阿爾山市伊爾施鎮看望生活在林業棚戶區的群眾。來源:新華社

  “治政之要在於安民,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老百姓的生活是習近平心頭最牽掛的事。 

  在黃土飛揚的甘肅,他詢問鄉親們糧食夠不夠吃,低保有沒有保證,看病有沒有保障,孩子有沒有學上,年貨有沒有備好。

  在冰封雪皚的內蒙古,74歲的困難林業職工郭永財家中,他察地窖,摸火墻,看年貨,坐炕頭,詳細了解一家人的生活。

  在贛鄱大地,貧困戶張成德家中,他一間一間屋子察看,坐下來同夫婦倆算收入支出賬,問家裏種了什麼、養了什麼,吃穿住行還有什麼困難和需求。

  在霜天寥廓的張北草原,困難群眾徐萬家,他問喝的用的水從哪來,電視機啥時買的、能看多少頻道,過年安排哪些活動。

  北京前門東區一個普通的四合院內,習近平和大家一起包餃子,貼“福”字,其樂融融,並祝福街坊鄰居們“永遠幸福”。

  ……

  2016年2月2日,習近平在井岡山市茅坪鄉神山村給鄉親們拜年,祝鄉親們生活幸福、猴年吉祥。來源:新華社

  關內關外,習近平足跡遍佈大江南北。走村入戶、慰問交談,叫一聲“老阿姨”,抱一抱年幼孩童;圍著火塘,盤腿坐炕,算收支賬,謀脫貧策。他像親人一樣親切,像串門一樣自然,眉眼間都是慈愛,心底裏全是惦念。

  “找準發展路子、苦幹實幹,早日改變貧困面貌。”

  “讓鄉親們過上越來越好的日子。”

  “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

  “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還沒有變成現實,我們就要毫不懈怠團結帶領群眾一起奮鬥。”

  ……

  溫暖話語,點點滴滴,鐫刻在千千萬萬百姓的心中。

解民憂

 

  2018年2月11日上午,習近平在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節列俄阿木家中同村民代表、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圍坐火塘邊,共謀精準脫貧之策。來源:新華社

  “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力為群眾排憂解難。”

  念茲在茲,無日或忘。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每年春節前的走訪慰問,習近平都實實在在地為老百姓排憂解難。

  甘肅自然條件惡劣,缺水乾旱,他專程來到渭源縣引洮供水工程工地,要求“把這項惠及甘肅幾百萬人民群眾的圓夢工程、民生工程切實搞好,讓老百姓早日喝上乾淨甘甜的洮河水”。

  內蒙古許多群眾住房困難,他叮囑幹部“要加快棚戶區改造,排出時間表,讓群眾早日住上新房”。

  在四川彝族貧困村,他分析當地貧困發生的原因,強調“要培養本地人才,引導廣大村民學文化、學技能,提高本領,還要移風易俗,通過辛勤勞動脫貧致富”。

  2015年2月14日上午,習近平到陜西延安楊家嶺福州希望小學察看學校辦學情況,同老師們進行交流。  來源:新華社

  在陜西楊家嶺福州希望小學,他關切詢問教師待遇如何、孩子們營養午餐落實得怎麼樣,指出“要重視教育,重視基礎教育尤其是老區的基礎教育,財政資金要向這方面傾斜”。

  ……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

  甘肅布楞溝村家家戶戶通了自來水

  甘肅布楞溝村,“水引來了,路硬化了,房子也蓋好了”,村民馬麥志擰開家裏的水龍頭,清冽的自來水涌了出來。

  內蒙古將棚戶區改造任務作為“一號工程”,在10.67萬平方公里的林海打響棚改“攻堅戰”。郭永財一家告別居住了幾十年的“板夾泥”房,搬進了敞亮的新樓房。

  四川涼山,2018年19.9萬貧困老鄉摘“窮帽”,500個貧困村退出,易地搬遷住房即將完工,習近平惦記的兩戶彝族村民,春節前就將住進新居……

  回眸處,倍感溫暖。展望時,信心滿滿。

  正如習近平在《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一文中所寫——“深入基層不放鬆,立根原在群眾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編輯:田宏 責任編輯:劉亮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