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低齡化 家庭悲劇的社會延伸

來源:央視網

發佈時間:2019-01-18 作者:沐城

核心提示:“啥家庭啊?”這句源自網絡的調侃,放在有些家庭卻顯得悲涼。

1

“啥家庭啊?”這句源自網絡的調侃,放在有些家庭卻顯得悲涼。

甘肅慶陽的小女孩被打傷事件近來牽動著大家的心。受傷的小女孩八歲8歲,一個原本應該無憂無慮的年紀,卻遭到了難以承受的摧殘。受傷女孩的爺爺80歲,一個原本應該頤養天年的年紀,卻背負著生活的壓力,肩負起撫養“獨苗兒”的重擔,同爺爺一同撫養女孩的還有76歲的奶奶。女孩的爸爸今年40歲,按照當地村裏人的説法,他腦袋有些“不靈光”。女孩的媽媽七年前回到娘家後又改嫁了,是否經常能夠回來看望女孩,我們不得而知。而從女孩生活境遇來看,我們似乎也可想而知。

受害者的家庭情況可謂讓人揪心,“施暴者”的家庭又是什麼樣呢?7歲的馬某是傷害女孩的兩名男孩之一。平時照顧他的是他60歲的爺爺。馬某還有一個5歲的弟弟,也由爺爺照看。馬某的父親已經三年沒回家了,媽媽在4年前也離開了家,外出打工了。

兩個不同的家庭,一種相同的模式。在這种家庭模式中,養家糊口顯然是家裏的“頭等大事”。受傷女孩的家裏主要靠養十幾頭豬來維持生計,剩下的就是靠每個月的補助金度日,維持生計已夠吃力。由於年齡差距太大,祖孫之間的代溝是顯然存在的。“只要有電視,他倆就都老實著呢,回家了就不寫作業不看書了,我也不認字,能給他倆把飯做了就不錯了。”馬某爺爺的話,也印證了這一點。在這種情況下,祖孫之間缺乏溝通,也就必然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再加上父母的教育缺位、愛的缺失,沒有人修正、澆灌的“小樹”要直立生長可能性很小。

當馬某的爺爺得知了傷害事件後,當即就把孫子狠狠地揍了一頓。可以看出,馬某的爺爺是十分愧疚的,但解決的方式過於簡單粗暴。這樣的“言傳身教”也潛移默化影響著馬某,塑造著他的行為方式。這一點,在此次傷害事件中表現得也比較明顯。按照當地教體局的通報所説,女孩被打是因為偷拿橡皮和借了一元錢沒還。馬某就用了暴力手段去解決問題,這和平時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影響是不可分割的。

此次傷害事件,馬某和另一名男童因年齡原因而“豁免”,但二者若是以成人身份做出此事,一定會得到法律應有的處理。這難免不引發人們對犯罪低齡化的思考。

就在上個月,湖南沅江市泗湖山鎮發生的“男孩弒母”事件並未走遠。12歲的男孩殺了親生母親後,還隱瞞稱“媽媽外出了”。而在被發現之後,這個男孩則謊稱“母親是自殺”,在指認現場的時候還笑了出來,並表示“殺的是自己的母親又沒有殺別人”。

如此殘忍的手段、如此沉著的處理方式、如此泯滅人性讓人難以聯想犯案的是一個12歲的孩子。而這起案件背後的家庭與此次女孩受傷事件的兩個家庭又如出一轍。事情的結果,也是因為男孩年齡原因而未受到任何處罰。

拋開這些個例,在犯罪低齡化情況頻發的情況下,幾乎所有的低齡犯罪兒童背後連帶著一個不幸的家庭環境。而因“孩子”身份犯罪得不到法律制裁的情況發生時,我們的輿論經常走的路徑就是呼籲降低承擔刑事責任的年齡,不讓法律成為“低齡惡魔”的“保護傘”。

但觀察低齡犯罪時,法律往往是保障手段和強制方式,並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孩子“犯罪”的背後是一個社會問題,是家庭悲劇的社會延伸。

本文首發于央視網《見識》欄目,同時可關注微信公眾號“央視網”查閱。

版權均屬央視網所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央視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央視網出品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