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一年新增信貸超16萬億元,金融活水流向了哪?

中國新聞來源:新華網 2019年01月16日 00:44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1月15日電(記者吳雨)2018年,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不少企業遭遇“融資的高山”,這成為中國金融業努力破解的方向。中國人民銀行15日發佈數據顯示,去年我國新增貸款超16萬億元。那麼,這一年的金融活水都流向哪些領域,又帶來了哪些影響?

  央行發佈的2018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去年新增人民幣貸款16.17萬億元,同比多增2.64萬億元,多增量是上年同期的3倍。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分析稱,從新增貸款的結構上看,以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為主的住戶部門中長期貸款增加4.95萬億元,佔比30.6%,較上年下降8.6個百分點;以實體經濟貸款為主的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增加8.31萬億元,佔比51.4%,較上年上升1.8個百分點。

  “在全年新增信貸中,中長期房貸佔比有所回落,居民短期消費貸款和非金融企業部門貸款增速保持上升。可見,在國家政策持續發力支持民營經濟的背景下,信貸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持續增強。”溫彬説。

  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介紹,2018年金融機構信貸資金對企業的支持力度比2017年有所增強。去年企業及其他單位貸款全年新增8.01萬億元,同比多增1.46萬億元;普惠口徑小微貸款增加1.22萬億元,增量是上年全年的2倍。

  業內人士認為,在去年新增信貸投放持續增強的同時,銀行同業、表外、非標等業務持續萎縮,資金空轉、監管套利等亂象得到實質性改善,金融“脫虛向實”成效顯著。

  數據顯示,2018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9.26萬億元,比上年少3.14萬億元。溫彬表示,去年社融規模增量減少,主要由於表外融資持續萎縮,委託、信託、未貼現承兌合計減少;對實體經濟發放貸款並未減少,而是同比多增1.83萬億元。

  阮健弘表示,2018年央行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尤其是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為經濟發展提供了適宜的融資環境。“從效果看,人民銀行投放的流動性基本上傳導到了實體經濟,並有序引導金融體系表外資金回表。”

  2018年,貨幣供應的關鍵指標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8.1%,與上年同期持平。阮健弘認為,央行採取多種措施,鼓勵金融機構加大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一定程度上對衝了表外融資下降對M2的收縮效應,實現了廣義貨幣供應量的平穩增長。

  當前,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適度增長,市場利率運行平穩。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未來央行貨幣政策仍將維持穩健格局,但政策傳導效率仍需改善。“在政策傳導效率進一步改善前,釋放過多流動性可能使市場進入‘資産荒’模式。因此,貨幣政策理應保持穩健的定力,預調微調要適度和審慎。”

  阮健弘表示,下一步,人民銀行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鬆緊適度,強化逆週期調節,提高貨幣政策的前瞻性、靈活性和針對性,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掃一掃
央視影音客戶端
央視影音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財經客戶端
央視財經客戶端
掃一掃
熊貓頻道客戶端
熊貓頻道客戶端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