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習近平主席訪問文萊背後的友好故事

新聞頻道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2018年11月20日 20:07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圖片1.png?x-oss-process=style/w10

11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抵達斯裏巴加灣,開始對文萊達魯薩蘭國進行國事訪問。 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11月18日,習近平主席抵達斯裏巴加灣,開始對文萊達魯薩蘭國進行國事訪問。此係習近平主席對文萊首訪,對新時期提升中文關係具有里程碑意義。

訪問期間,習近平主席同蘇丹哈桑納爾舉行會談,就中文關係和共同關心的地區國際問題深入交換意見。兩國元首一致決定建立中文戰略合作夥伴關係,見證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規劃等雙邊合作文件的簽署。雙方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文萊達魯薩蘭國聯合聲明》。

圖片2.png?x-oss-process=style/w10

11月1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斯裏巴加灣同文萊蘇丹哈桑納爾舉行會談。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哈桑納爾表示,熱烈歡迎習近平主席首次訪問文萊,此訪必將深化兩國傳統友好關係、加強兩國各領域互利合作。文中友誼歷史悠久,兩國關係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基礎上不斷加強。

習近平主席此次對文萊國事訪問,實現了兩國元首短期內歷史性互訪,共同為中文關係下步發展作出頂層設計。

習近平主席訪問文萊將中文兩國關係越拉越近。請跟隨人民日報記者探訪習近平主席訪問文萊背後的故事。

“中國船隊給當地帶來的是和平,留下的是繁榮”

1圖片3.png?x-oss-process=style/w10

1997年發現的“文萊沉船”中運載的中國瓷器。人民日報記者 孫廣勇攝

中國與文萊自古以來就有著密切的交往。對文萊進行國事訪問前夕,習近平主席在文萊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中説:“文萊自古便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中國西漢時期,我們的祖先就通過這條海上紐帶互通有無,譜寫了相知相交相親的美好篇章。”

在位於文萊首都斯裏巴加灣市的海事博物館前,看文萊河水緩緩流淌,猶可追憶這座貿易城市曾經“舶交海中,不知其數”的繁華。

2圖片3.png?x-oss-process=style/w10

文萊歷史學家介紹古代中國文萊海上往來的路線。人民日報記者 孫廣勇攝

文萊文化、青年和體育部博物館司前司長卡裏姆長期從事考古及歷史研究工作。他説:“1408年,當時的浡泥國王就是從這裡出發訪問中國。他後來在華病逝,被明朝永樂皇帝以王禮厚葬在南京。習近平主席的署名文章也提到了這一段歷史。”

河邊的一座小島,是古代海關的遺跡。當年,來自中國的商船來到這裡,將瓷器、茶葉、絲綢等貨物卸下,然後滿載著香木、珍珠、珊瑚以及蜂蜜返航。這裡也因此成為文中兩國貿易往來的歷史見證。

在海事博物館裏,珍藏著一艘當年往返于中文之間的商船沉船的遺物。打撈起來的瓷器、金屬製品等文物訴説著當年那繁盛的貿易景象。卡裏姆指著一個展品説:“這是文萊古代盛水器皿,製作時採用了中國制瓷技術,做得很精細,是中國為文萊定制的。可見在中國明朝時期,文中兩國民間就有了比較深入的交流。毫無疑問,中國的先進技術提升了文萊民眾的生活品質。中國船隊給當地帶來的是和平,留下的是繁榮。”

4圖片3.png?x-oss-process=style/w10

文萊中華中學學生用毛筆書寫“一帶一路”。人民日報記者 孫廣勇攝

比拉班鎮居民的心裏話

都東縣比拉班鎮距離斯裏巴加灣市約一個小時車程。

道路兩側排著密密麻麻的鐵桿,有的相隔僅1米。桿上的紅色標誌十分醒目,旁邊豎著“大貨車1米,小汽車0.25米”的牌子。原來,這是洪水氾濫時提醒過往車輛的。

5圖片3.png?x-oss-process=style/w10

手持中文兩國國旗的文萊青少年歡迎習近平主席訪問文萊。人民日報記者 王芳攝

“1年前水壩建成後,就很少發洪水了。”比拉班鎮居民哈吉説。

哈吉所説的水壩是烏魯都東水壩項目,也是文萊最大的水利工程,將惠及25萬文萊居民。11月17日,烏魯都東水壩項目正式驗收移交文方。在項目現場,文萊發展部負責該項目的官員扎比説:“中國企業建設的每一個細節都十分棒,項目除了緩解洪澇災害,還為文萊經濟增長提供水源儲備。”

6圖片3.png?x-oss-process=style/w10

烏魯都東水壩為文萊提供了長期的水資源儲備。人民日報記者 孫廣勇攝

“我聽説中國有三峽大壩,現在文萊也有了自己的‘三峽’大壩,我們感謝中國,感謝習近平主席!”哈吉説出了比拉班鎮居民的心裏話。

“中國技術、中國管理經驗給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大摩拉島坐落在寧靜的文萊灣東北部。遠遠望去,白色巨龍般的大摩拉島跨海大橋將小島與陸地緊密相連。大橋下,摩拉港內一幅繁忙的景象:大型集裝箱船緩緩駛入港口,一個個集裝箱被吊裝到碼頭,堆在不同區域。大量的生活必需品由此走進了文萊每一個尋常百姓家。

7圖片3.png?x-oss-process=style/w10

在“廣西-文萊經濟走廊”框架下中文合作運營的摩拉港將成為當地航運中心。人民日報記者孫廣勇攝

摩拉港項目是“廣西—文萊經濟走廊”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2月,中文兩國企業組建了文萊摩拉港有限公司,接管摩拉港集裝箱碼頭;今年7月,正式完成了摩拉港的整體接管運營。

集裝箱操作部中控主管麥克已經在這裡工作多年。麥克談起中國企業帶來的變化,文萊摩拉港有限公司成立短短幾個月後,就新增4台集裝箱正面吊運機、3台集裝箱堆高機等流動設備。“尤其是實現了從手動操作到電腦系統化管理的轉變,現在司機交提櫃都不用下車,通過電腦終端,就可以明確知道下一步的作業地點及作業方式。”麥克説。

8圖片3.png?x-oss-process=style/w10

摩拉港工人正在進行集裝箱裝卸作業。人民日報記者 林芮攝

數字是中文合作成績的最直觀顯示:

2018年前10個月,摩拉港共完成集裝箱吞吐量93257標箱,同比增長約7%;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港口單船平均作業效率達到30.2自然箱/小時,比此前提高了50%以上;

外拖車提還櫃平均時間為25分鐘,縮短了30分鐘以上。

..........

摩拉港的變化給文萊人帶來了切實利益。文萊萬淩公司總經理邁克姆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我每個月都要從新加坡進口幾十個集裝箱,以前每個集裝箱運費大約1800文萊元(1文萊元約合5元人民幣)。現在,成本降低了,提取貨物快了很多。中國技術、中國管理經驗給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編輯:郭倩 責任編輯:王敬東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