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村支書張東堂:吃藥只能止疼 幹工作才能救命

軍人風采 來源:央視網 2018-11-12 第878期 A-A+

央視網消息:河南省澠池縣四龍廟村位於豫西山區,全村山多地少,糧食産量只有平原地區的一半。從2009年開始,全村大力發展柿子、花椒等種植産業,打造鄉村旅遊。如今,全村年人均收入從2010年的不足3000元,提高到了8000多元,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河南省澠池縣四龍廟村黨支部書記張東堂。

1971年,17歲的張東堂報名參軍入伍,直到現在他依然清晰地記得,48年前鄉親們十里相送的場景:全村七八百人聚集在村委會門口,敲鑼打鼓為他們送行。張東堂回憶説,那個年代鄉親們生活很苦,吃的是黑饃,當時他就暗下決心,等從部隊回來,一定要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吃上白饃饃!

張東堂

張東堂採摘花椒

張東堂服役7年,先後榮獲營部嘉獎2次、連隊嘉獎2次。1977年從部隊復員後,他從天山腳下回到家鄉澠池縣四龍廟村,在村幹部的崗位上一幹就是41年,一心為群眾致富找路子。受自然條件的制約,他先後帶領群眾在貧瘠的山地上嘗試種過山楂、蘋果、石榴等果樹,最終都因效益不佳而失敗。在挫折面前,他不服氣、不認輸,靠軍人的頑強和拼搏精神,一次又一次跌倒再爬起來。

正當張東堂躊躇滿志帶領村民們邁向致富路時,命運卻跟他開了個玩笑:2009年,張東堂剛當選村支部書記不久,就被確診為膀胱癌。4個小時的大手術,40多天的住院治療,讓這個壓不倒的老兵的身體一下子垮了下來。面對病魔,他不屈不撓,傷口剛好,他就爬了起來。醫生叮囑他要多休息,可他等不得出院,又出現在了村裏的房前屋後,忙活在鄉村的田間地頭。幾年下來,他先後經歷了六次化療,每天大把大把地吃藥,可他依然坦然面對,積極工作。“吃藥只能止疼,幹工作才能救命。”面對妻子兒女的擔憂和勸阻,張東堂總是這樣説。

 張東堂一邊咬緊牙關和死神叫板,一邊絞盡腦汁帶領群眾脫貧。近10年,在他的帶領下,四龍廟村群眾種了3000畝牛心柿、2000畝花椒、1400畝連翹。“這三樣經濟作物的收益期都超過50年,只要管理好了,就能保證咱村50年不返貧!”張東堂説。

四龍廟村群山環繞,綠水長流,旅遊資源豐富。張東堂提出“旅遊興村”。為了招商引資,他以“退伍老兵”這個金字招牌先後跑鄭州、北京談項目。6年間他拖著病體,招商引資3個多億,既為群眾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還帶動了村裏農家樂的發展。近10年,全村年人均收入從開始的不足3000元,提高到了8000多元,集體經濟從零增加到20余萬元。鄉親們的日子越來越好,可張東堂的時間卻越來越少。

跟癌症抗爭了10年,張東堂的身體無可逆轉地衰弱下去,救心丸和止疼藥不離身,以前一天吃5次藥,現在需要吃6次。“我現在是拿藥當飯吃。”他笑著調侃自己,可身邊的人卻在悄悄落淚。

張東堂

張東堂(中)帶領群眾開荒築路、架電通渠

在四龍廟村,“有困難找黨員”已成了大家的口頭禪。張東堂組織全村黨員幹部建立聯絡點制度,堅持每個黨員幹部聯絡一個或多個貧困家庭、留守兒童家庭、傷殘家庭,充分發揮黨員幹部模範&&作用,及時解決村民的各項困難。

村民宋點本受蠱惑加入一個名叫“哭教”的邪教後,有病不治,有活不幹,家裏陷入窘境。張東堂忍著病痛,一邊幫宋點本等困難村民在荒山上刨坑種樹,以實際行動感化宋點本和參與邪教的村民,一邊堅持向村民大講特講黨的富民政策,一邊做好他們的思想轉化工作。宋點本和40余名參加邪教的村民最終與邪教決裂,齊心協力致富奔小康。在張東堂的示範帶動下,為民義務服務在村黨員中已蔚然成風。這些年,四龍廟村黨員每年為群眾辦的實事好事不下百餘件。

張東堂

張東堂(左一)與村民在一起

2018年5月初,張東堂的病情再度惡化,幾經搶救,醫生把他從死亡線上拽了回來。出院不久,他就躺在床上召開了一次村委會:“堅決聽黨話,永遠跟黨走。如果我走了,不管你們誰當支書,也一定要帶著大夥兒,把脫貧攻堅進行到底!”

腳踏實地,沉下心辦實事;一心為民,點滴中見真情。41年來,張東堂紮根農村,忍著癌痛帶領群眾發展種植業、旅遊業,把村裏的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張東堂説他作為一名老兵,從不畏懼死亡,卻最怕對不起鄉親們。因為他是大山的兒子,他願把生命化作大山山脈,托舉起家鄉父老走向幸福的希望。(視頻來源:CCTV7《軍旅人生》,文稿綜合:央視新聞、大河網)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