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勇士”雷瑞波:十餘年堅守,破譯海冰密碼

行業先鋒 來源:央視網 2018-10-11 第857期 A-A+

 1

雷瑞波在極地執行科考任務(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供圖

央視網消息:南極的冰山巍峨壯麗,潔白的外衣下泛著幽幽藍光,攝人心魄;北極的海洋千里冰封,霧鎖蒼茫。她們靜靜地等待有人穿越,探知這裡的過去和未來。

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海冰研究才在國際上形成較為成熟的研究體系,從事海冰物理學研究的學者不足百人。在中國,長期開展極地海冰研究的團隊在10個左右,80後研究員雷瑞波是其中一位。

作為極地海冰的忠實觀測者和研究者,他曾參加中國第22次南極考察執行越冬任務,參加6次中國北極科學考察、1次北極黃河站考察、1次環波羅的海湖冰考察,兩次擔任中國北極科學考察首席科學家助理。

24歲第一次前往南極時,雷瑞波未曾想過,這片冰天雪地將讓自己傾注十餘年的研究熱情;37歲擔任中國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隊首席科學家助理和海冰隊隊長,他已褪去13年前的青澀,留下的是一位極地科考工作者的堅毅和沉穩。

一次巧合,南方小夥結緣冰雪

“很難讓南方人理解北方的冰雪,也很難讓北方人理解南方的雨水。”雷瑞波出生在廣東清遠的一個農村家庭,2000年考入河海大學讀本科,2004年進入大連理工大學攻讀研究生。從祖國的南端至北部,讓這位南方小夥初識什麼叫做氣候差異。

2005年讀研時的一個偶然機會,他幸運地成為大連理工大學第一位參加中國南極考察執行越冬任務的隊員,承擔海冰觀測任務。南極之行,讓他與冰雪結緣,人生方向出現第一個轉捩點。

“在南極從事觀測是件艱苦而孤獨的工作,很多時候依賴自學”雷瑞波説。去南極前導師李志軍教授悉心指導編制現場執行實施方案,傳授觀測經驗,但現場情況瞬息萬變,需要不斷摸索,實踐再實踐。由於長時間的野外照射,他穿的桔紅色防寒服明顯褪色,甩起毛邊。

2007年初,雷瑞波完成越冬海冰觀測任務回到國內,同時帶回他在東南極地區獲得的完整冰週期的觀測數據,也是中國在該地區首次獲取的定量連續的海冰觀測數據。

1

雷瑞波隨隊參加中國第22次南極考察歸來(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09年雷瑞波進入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博士後工作站,從事海冰研究。2012年他入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正式成為極地海冰研究的一名“職業選手”。

堅守浩瀚神秘極地,板凳要坐十年冷

極地是一個神秘且被人們了解甚少的區域,並沒有現成的認知可供參考。作為一名極地科研人員,只有堅守現場,才有機會去破譯這種複雜的變化機理。

把冰下對冰底位置和冰上對海冰表面雪厚觀測數據結合,研究人員能夠準確測定海冰冰層厚度變化,從而了解全球氣候變暖對海冰的影響。由於冰厚無法通過衛星遙感等手段進行準確測量,冰層厚度也成了破解氣候系統變化的關鍵“鑰匙”。

“越冬的那種苦,刻骨銘心。”雷瑞波回憶。野外受傷,險些失去兩根手指;與家人聚少離多,難盡丈夫和兒子的責任。是不是要堅持下去?很長一段時間,雷瑞波動搖過。2008年初,在錯過兩次春節與家人團聚的機會後,他終於迎來了從大連回廣東過春節的機會。不料,那年發生罕見的雨雪、冰凍天氣,交通、電力輸送中斷……目睹旅客一路輾轉的困境,雷瑞波暗暗下定了要投身海冰研究、抗擊災害的決心。

2008年,從參加中國第三次北極科學考察開始,考察隊員換了一批又一批,雷瑞波的身影再也沒有離開北極。經過6次北極科學考察,不斷地潛心鑽研、改進完善,雷瑞波和團隊觀測獲取的數據質量得到大大提高,有的甚至領先國際水平。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利用多年積累的極地觀測數據及先進的海洋數值模型,雷瑞波重點研究北極海冰快速減少機制及對我國天氣變化過程的影響、北極海冰減少對北冰洋向大西洋淡水輸出的影響,以及後者對大洋環流的影響等科學問題,成果均發表在諸多國際知名期刊上。

1

2018年9月26日,中國第九次北極科考隊順利返回上海。(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18年,37歲的雷瑞波擔任中國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隊首席科學家助理兼海冰隊隊長。這次考察經歷了罕見的暴雨雪天氣,更經歷過濃霧、冰面破裂等突發情況,在中國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長期冰站上,當無人值守觀測系統A、B型兩套樣機都宣佈數據接收成功的那一刻,含蓄的雷瑞波與隊友們一一握手、緊緊擁抱。

學術報國,填補極地研究空白

“學術亦可報國。”從事極地海冰觀測與研究十個年頭,雷瑞波在海冰觀測技術研發與應用、海冰熱力和動力學機制和北極海冰長期變化機制研究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在國際同行內已有一定的知名度。

1

雷瑞波資料圖(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供圖

“極地考察高度依賴科技支撐保障平臺,在極地研究領域,有不少空白,等待去填補。”正如雷瑞波對自己的要求,把握國際研究動態,結合國家需求,衝刺國際水平。

目前,我國在極地海冰觀測與研究方面,最大的困難是沒有現成可用的設備,依賴國外。雷瑞波帶領團隊與國外高校與研究所合作,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攻克被技術封鎖的核心調查設備;他們與太原理工大學等5家科研機構合作,將有人值守的海冰觀測、技術上完全依靠國外,發展到無人值守觀測設備的自主研發、國內集成自動化觀測設備的成功應用。更重要的是,這些關鍵設備獲取的數據,可以支撐一些研究方向取得突破性成果。

雷瑞波重視觀測技術研發,與太原理工大學合作,開發出的溫度鏈浮標和物質平衡浮標在我國北極考察中得到廣泛應用。作為國家重點研發專項“海冰無人值守觀測系統”課題的總工程師,帶領團隊進行技術攻關,成功研發了兩套樣機並成功實現應用,該系統計劃明年參與國際MOSAiC考察計劃,將大大提升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國際知名度。

科研院所、高校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協同作戰才能發揮最大力量。雷瑞波所在團隊與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等多家合作單位共同實施北極地區海-氣-冰的科學考察與研究,為中國在北極開展科研獲取了寶貴的數據和經驗,對提升我國極地話語權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看最美麗蒼茫的風景,體會最艱辛的寂寞。在極地科研之路上,支撐雷瑞波堅守海冰研究這方陣地的,不僅是他對極地的熱愛,還有皚皚白雪中飄揚的五星紅旗。

“科學雖沒有國界,但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雷瑞波説,在極地科學研究領域取得的成績,就像運動員參加國際大賽拿了獎。那一刻,運動員代表的是祖國,他將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緊密聯絡在一起。(文/路濤、劉科峰)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