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娃成為國事 生還是不生?

來源:央視網

發佈時間:2018-08-16 作者:松原

核心提示: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作為人口第一大國,中國恐怕將迎來勞動力人口短缺的危機。至少從目前的數據分析,全面二孩政策出臺後的出生人口高峰正在成為過去式。

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作為人口第一大國,中國恐怕將迎來勞動力人口短缺的危機。

至少從目前的數據分析,全面二孩政策出臺後的出生人口高峰正在成為過去式。

2017年,中國大陸全年出生人口1723萬,比上一年減少了63萬。衛計委不久前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的新生兒人數同比下降了約15%-20%。這意味著,2018年的出生人口比2017年還將有較大幅度的下降。

在全面二孩政策出臺之初,社會普遍預測,中國將迎來新一輪人口出生的高峰期,但實際效果遠未達到預期目標。

以至於近來,呼籲全面放開生育的聲音日漸高漲,一些地方也相繼出臺了鼓勵生育的措施,更有媒體喊出“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的口號。

那麼,生還是不生呢?

1

中國生育率的下降不是新情況。

自本世紀以來,中國總生育率一直在1.5—1.6之間徘徊,已經屬於嚴重少子化。即使全面二孩政策之後,也僅僅提升到1.7左右,而2.1是維持世代更替的基本水平。

所謂總生育率,就是指該國家或地區的婦女在育齡期間,每個婦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數。譬如,總生育率為1.7,則意味著1000名育齡婦女生育1700個孩子。

出現這樣的狀況當然與計劃生育政策有關,但更重要的原因在於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婦女的勞動參與度得到極大地提高,造成生育意願的降低。加之育兒成本的急劇提升,面對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生活,年輕人“生不起,養不起”成為社會的一大民生痛點。

從這個事實出發,目前一些地區出臺的鼓勵生育的政策,譬如育兒補貼、住房優惠、産假照顧等註定不會有什麼效果。因為生得起的人群根本看不上那點補貼,對於生不起的人來説,那點錢又顯得杯水車薪。

當然,很多地方政府也有難處,限于自身財力的窘迫,也很難拿出足夠的真金白銀來刺激生育。

因此,對不少年輕人來説,比較普遍的心理是:我想有個房,但我不想生娃,至少不想那麼快生娃。

那麼,真金白銀的投入是否就能激發起人們的生育熱情呢?

可能在短期內有效果,但邊際效應會逐漸遞減。

關於這一課題,有不少案例。譬如,我們的鄰居日本。

由於人口的持續下滑,日本出臺了很多的鼓勵生育的政策,條件之優厚足令人艷羨。

先説現金補助:家庭生育孩子一次性可以領取40萬日元的補助;兒童補助則從出生一直到中學畢業。按照階段不同,每年每人10000——15000日元不等。

在社會照料方面,日本有完備的保育園和幼兒園,配備專業的育兒師,家庭只需承擔少量的費用,給很多雙職工家庭帶來便利。

還有産假,日本婦女在生産之後不僅享有産假,還有育兒假期,二者合起來的時長在一年左右。甚至孩子生病了也有假期,對生病兒童的照顧也算休假。

但是,如此大力度的政策優撫,仍然收效甚微,日本人口出生率始終處於下行狀態。

從世界範圍看,除了北歐個別國家外,大部分國家鼓勵生育的政策都難言成功。

因此,中國即使真得全面放開生育並輔之以相關的福利,是否能在短期內刺激生育,也是一個問號。

從這一趨勢分析,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要面臨老齡化社會到來的衝擊。

從大的方面講,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經濟的轉型。

未富先老直接造成勞動力人口的減少,人口紅利的消失對於經濟下行必然造成負面的衝擊。更深層的影響是,人口老齡化會往往導致社會活力的下降,進而影響全社會的創新能力,而創新力對於正處於轉型期的中國而言至關重要。

其二,社會保障壓力的驟然加大。

公共財政在基本養老金、退休金、保險費補貼和醫療方面的支出迅速增加,讓財政背負沉重壓力。事實上,近年來,這一問題在一些地區已經暴露出來。

另據測算,2015年到2050年期間,全社會用於養老、醫療、照料、福利與設施方面的費用佔GDP的比例將來可能會接近歐洲國家的平均水平。

來自國家發改委的預測,如果生育政策不變,未來我國的勞動人口和老年人口之比將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的7:1發展到本世紀中葉不足1.5:1的局面。

這種撫養結構的變化將使得公共財政的負荷不斷增加,並引發代際分配之間的尖銳矛盾。

從目前看,除了增加生育之外,各國都還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

所以,年輕人,要不要考慮為國家生個娃?

 

本文首發于央視網《見識》欄目

版權均屬央視網所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央視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央視網出品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