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大江奔流,看上海“龍頭”如何起舞

中國新聞來源:光明日報 2018年08月14日 04:46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上海崇明東灘濕地。本報記者 蔣新軍攝/光明圖片

  上海九段沙濕地。本報記者 蔣新軍攝/光明圖片

  在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飼養員正在給中華鱘喂食。本報記者 周夢爽攝/光明圖片

  長江自青藏高原奔騰而下,貫高山峻嶺,穿錦繡峽谷,一路浩浩湯湯,挾雲裹月,匯入大海。上海,便是一座住在長江尾的城市。

  因江而興,與江共生,這座城市既是長江受污染時的“受害者”,也是長江生態改善的直接受益者;既是長江生態環境的“守門員”,也肩負著引領長江經濟帶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龍頭”責任。作為長江經濟帶上最發達、配置資源能力最強的國際化大都市,上海正在努力擔當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先行者和排頭兵。

  1.保證一江碧水在“最後一公里”清澈明凈

  鷗鷸掠空,魚蟹群集,海三棱藨草搖曳在清風海浪中,成千上萬的候鳥來此棲息、覓食,如果陽光正好,彈涂魚會在灘地上跳躍。

  這裡是九段沙。若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象距離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幾公里之外,長江與東海交匯處是這樣一片原生濕地。水中的遊輪、起起落落的飛機,與海天一色的世界重疊在鏡頭中。2005年,九段沙濕地成為上海首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年輕的河口沙洲島嶼形成時間僅半個多世紀,還在不斷淤漲之中,正是這片“上海最後的處女地”為長三角地區築起一道生態屏障,為長江8種江海洄遊性魚類提供了必需的洄遊通道,也是候鳥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的重要停歇點、補給站。

  作為“龍頭”的上海,如何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首先要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將生態修復置於更加突出的位置,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化作日常實踐,將“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關鍵詞貫穿始終,細化到每一條河流、每一片森林、每一塊濕地、每一個村鎮,努力保證一江碧水在“最後一公里”清澈明凈。

  2017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印發《上海市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規劃》,提出要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毫不動搖地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明確到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市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172項具體舉措。

  2.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提供“崇明案例”

  位於長江入海口的崇明島,如今是候鳥的天堂。“因為有了長江,才有了沖積而成的崇明島,因此崇明人對長江充滿了感情,更願意用自覺的行動來保護長江。”崇明人這樣説。

  目前,上海正舉全市之力加快建設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為此,崇明把規劃做到了2035年,志在打造“世界自然資源多樣性的重要保護地、鳥類的重要棲息地,長江生態環境大保護的示範區、國家生態文明發展的先行區”。

  “衡量生態環境好不好,就是要看鳥的翅膀往哪飛、魚的尾巴往哪兒遊。”2018年春節過後的首個工作日,中共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在崇明調研世界級生態島建設進展,深入生態保護基地,踏訪鄉村田間地頭,入戶傾聽農民心聲。李強説,崇明位於長江入海口,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最前沿,必須抓好抓實生態保護這篇大文章。

  在崇明採訪期間,記者了解到的一組數字耐人尋味:今年1至5月,崇明區財政收入和稅收收入增幅排名上海前列,招商引資企業20530家,同比增長78.6%,有力擊潰了“崇明無産業”的傳言。“春賞海棠和菜花,夏觀蘆葦摘金瓜,秋收稻穀聞桂香,冬令觀鳥好年華。”如今的崇明人正嘗試把“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努力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提供“崇明案例”。

  生態優勢是個後發優勢,從世界經驗看,凡是生態有優勢的地方,往往是後來居上的地區。崇明不是不要産業,而是需要符合生態島建設發展導向、環境友好的産業。從整個上海的層面來看,同樣如此:不是不要GDP,而是要更高質量的GDP,要的是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

  “站位要高、視野要寬、有取有舍”——在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副主任嚴軍看來,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既是上海多年來持之以恒抓生態建設的一條重要經驗,也是上海謀求更高層次發展的一個基本路徑。

  3.哪有好環境、好風景,哪就有新經濟

  “一天要吃三兩土,白天不夠晚上補”,曾是老工業基地寶山區的寫照,而這早已成為過去。根據最新數據,寶山區綠地面積達5372.27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1.7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3%,超出上海平均水平。昔日的鋼花之城,成了浪花之城、文化之城。

  黃浦江是長江匯入東海前的最後一條支流。在長江與黃浦江的交匯口,一片廢棄的鋼渣上建起了吳淞炮台灣國家濕地公園,將一塊保存完好的天然濱江濕地呈現在市民面前。

  2005年,上海為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在這裡規劃建造濕地公園,公園的生態修復以鋼渣不外運、不産生二次污染為原則,在鋼渣地上覆蓋了一米多厚的土壤,鋼渣堆上逐漸長出了100多種植物。一條小溪從公園蜿蜒而過,常年保持獨有的藍綠色,被不少市民稱為“小九寨溝”。獨特的步道和藍綠的溪水,是濕地建設者們專門為人們散步營造的。廢棄的礦物質溶解在水裏,讓水體變成了鹼性,極少有生物能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要讓這樣的水質恢復自然生機,至少需要幾十年時間,濕地公園用這樣的形式來警醒人們——把生態短板變成生態優勢,時不我待。

  沿著公園步道走到江邊,前不久啟用新客運大樓的寶山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在藍天白雲的掩映下,與大江大海形成一種天然的和諧。

  “郵輪經濟讓原來以解決交通為主的樞紐港,轉變成為一種度假經濟、體驗營銷、人民嚮往美好生活的重要載體。”寶山區濱江委主任朱眾偉説,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我們將其納入區域經濟轉型發展中。寶山區將加快推進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及配套設施建設,基本建成國際知名的國際郵輪母港。

  郵輪經濟的發展令人欣喜,但由此産生的污染排放也令人措手不及。上海正加速推進岸電建設,郵輪靠岸後接上清潔的電力維持運行,可有效減少污染排放。在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內,記者注意到,緊靠郵輪的岸邊有一組巨大的集裝箱式白色設備,吳淞口國際郵輪港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友農介紹,這不僅是目前世界最大郵輪變頻岸電系統,也是亞洲第一套郵輪岸電系統,將幫助實現“綠色港口”的目標。

  管好郵輪經濟的“尾巴”,只是上海落細落實促進綠色發展的一個縮影。根據上海“十三五”規劃綱要,上海將緊緊圍繞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建設綠色生態廊道、劃定沿江生態保護紅線等任務。該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上海將明顯改善水環境質量,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將有效改善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80%左右;將增加綠色生態空間,生態用地面積達到3500平方公里……這些數字目標,都將成為未來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改善的組成部分。

  “哪有好環境,哪有好風景,哪就有新經濟”,上海對此有著堅守和自信。在強調綠色發展的語境下,保護好生態是一個硬約束,亦是討論一切問題的基點。上海明確,要深入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以此為突破口增強對長江流域和全國的輻射服務功能,為長江經濟帶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記者 顏維琦 曹繼軍)

掃一掃
央視影音客戶端
央視影音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財經客戶端
央視財經客戶端
掃一掃
熊貓頻道客戶端
熊貓頻道客戶端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