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古老與現代交織 感受“包容”的南京

中國新聞來源:中國藍新聞客戶端 2018年08月11日 18:09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新藍網-中國藍新聞客戶端8月10日訊(記者 俞笛)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公元211年,東吳大帝孫權移治秣陵,次年改秣陵為建業,從此開啟了南京“六朝古都”的深厚歷史。8月9日,新藍網-中國藍新聞客戶端記者跟隨“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採訪團來到南京,感受這座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蘊。

  南京博物院:承載歷史 服務當下

  南京博物院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要了解一個地方,最好的去處就是博物館。8月9日上午,記者來到坐落于紫金山南麓的南京博物院,黃瓦紅垣、巍峨壯觀,與其説南京博物院是一處陳列古跡的建築,不如説它是一段歷史的倒影。“我們藏品的類別可以説非常豐富,有宮廷的,民間的;有全國性的,也有區域性的,有物質形態的,也有非遺的……”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向記者介紹,博物院擁有各類藏品42萬餘件(套),館藏數量居中國前三,由於文物類別豐富,建成了“一院六館”的特色——即歷史館、特展館、數字館、藝術館、非遺館、民國館。

  南京博物院“鎮院之寶”——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

  南京博物院作為中國最早創建的博物館,其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國立中央博物院。“梁思成先生定下規矩,‘中央博物院的建築必須具有中國建築之固有形式’,所以大家從大殿進來,能看到我們非常具有中國的特色。”龔良説,南京博物院承載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傳統,它的建築語言是古典的,但其內涵是博大包容的,“我們中華文明是多元一體的,我們博物院也是,兼容並蓄、包羅萬象。”

  “穆夏——歐洲新藝術運動的瑰寶”展

  “我們現在有兩個臨展,一個從捷克借過來的,叫‘穆夏——歐洲新藝術運動的瑰寶’,這是小年輕、文藝青年很喜歡的;另外我們做了個暑期親子展,很受家長和小朋友歡迎。”龔良介紹,去年共有329萬人次來南京博物院參觀,平均逗留時間3小時50分鐘,“我們追求的是服務社會公眾,滿足大眾差異化的文化訴求,所以我們的內容是包容的。我們在‘一院六館’的同時,每年還會有22到23個展覽,希望所有到南京博物院來的觀眾,能夠有一個以上他喜歡的館或者展覽。”

  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

  “我們博物院就像南京的文化一樣。南京的文化裏面,互相之間的包容是非常重要的。南京沒有特別明顯的特色,包容是南京最主要的文化特色。”龔良説。

  江蘇大劇院:成為共享包容的文化空間

  在南京河西濱江新城,江蘇大劇院四顆“水滴”似的建築詩意地棲息在“荷葉”狀高架平臺上,形成了一組柔和壯美的現代藝術建築群,與古老的南京博物院交相輝映。“‘荷葉水滴’的設計理念,既寓含水韻江南的文化意蘊,又彰顯匯流成川的包容胸懷。”江蘇大劇院總經理諸敏介紹,大劇院建築面積27萬餘平方米,四顆“水滴”內,包含了2280座的歌劇廳、1001座的戲劇廳、1500座的音樂廳和2711座的大綜藝廳,還有780座的小綜藝廳以及附屬配套設施,演出涵蓋歌劇、音樂、舞蹈、話劇、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

  江蘇大劇院

  “去年8月正式開演,演出場次達到130多場,其中音樂廳的演出佔了60%以上,去年上座率達到了69.5%。”諸敏介紹,自2017年8月開幕以來,江蘇大劇院先後迎來祖賓·梅塔與以色列愛樂樂團、俄羅斯國寶級女高音安娜·奈瑞貝科、著名指揮李心草與中國國家交響樂團等頂尖藝術大師或團體。

  江蘇大劇院總經理 諸敏

  諸敏告訴記者,江蘇大劇院的目標是打造藝術的殿堂、精神的家園:“除了名家名團名作之外,我們還有城市音樂會。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城市的文化、聲音、藝術,在這裡傳播,讓老百姓感受不同的東西。”

  江蘇大劇院戲劇廳內的鑲嵌畫

  “劇院是一個載體和平臺,是一個公共文化設施。藝術是無國界的,所有的藝術都能在這裡呈現。希望我們劇院成為共享包容的文化空間,在與別的藝術文化交流的同時,把我們的文化、藝術傳播到世界各地。”諸敏説。

掃一掃
央視影音客戶端
央視影音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財經客戶端
央視財經客戶端
掃一掃
熊貓頻道客戶端
熊貓頻道客戶端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