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長江南京段“綠色蛻變”:“繁忙”江岸轉型親水港灣

中國新聞來源:中新社 2018年08月10日 13:14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長江經濟帶沿線行)長江南京段“綠色蛻變”:“繁忙”江岸轉型親水港灣

  中新社南京8月10日電 題:長江南京段“綠色蛻變”:“繁忙”江岸轉型親水港灣

  作者 楊顏慈 王慶凱

  長江奔流而下,淌入江南水鄉。乘遊船順流而下進入南京,數十公里的濱江風光帶沿江岸鋪開,昔日岸邊的棚戶區、老舊工廠已不見影蹤。“繁雜忙碌”的江岸變身安靜秀美的文旅港灣,刷新著當地“濱江不見江,親水不近水”的舊時印象。

  資料圖:航拍長江與南京秦淮河交匯處,江水與河水“涇渭分明”。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9日至10日,“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主題採訪活動走進江蘇,尋訪“黃金水道”的前世今生。

  清晨的陽光灑在長江南京段的寬闊江面,粼粼波光映襯著蜿蜒的綠色江岸線,儼然一幅碧水藍天的美麗畫卷。然而,在過去很長的時間裏,江邊卻是“偏遠”“臟”“亂”的代名詞,除了碼頭、化工廠房,就是整片農田與小作坊,鮮有人願意“親近”一片江水。

  在南京市民孫國榮的記憶中,“臨水而居”的童年時代,卻似與長江水隔著“萬重屏障”。“小時候,江邊有許多采石、採砂場。儘管江邊離家不足百米,卻阻隔著無數工廠和稻田,很難親近江邊走走看看。”

  2002年起,南京啟動對濱江區域的動遷拆違,農戶重新安置,工廠實現搬遷。經過十多年時間的規劃、建設,昔日的港口陸續搬遷至龍潭新生圩,主城沿江建成長達58公里的慢行綠道,整條風光帶貫通河西新城、江心洲、鼓樓、下關直至浦口,每一段都別具特色。

  南京濱江公園管理公司副總經理周忠勝是濱江風光帶最早的建設者之一。在他看來,沿江綠洲的建設不僅僅在於為市民提供了“親江”“近水”的機會,更是為長江留有生態緩衝區。

  “綠道距離江面都留有不同寬窄的進深,成為江水的緩衝帶。在濱江魚嘴區87公頃的濕地公園建設中,保留了原有碼頭、棧道、柳樹林,其餘灘地進行河道疏浚,補植了富有層次的水生植物。在非汛期,遊人可穿行其間;在汛期,全線的堤防已達到百年一遇的抗洪標準。”周忠勝説。

  沿長江南京段由北而下,江邊綠道慢跑、水上棧道觀魚、閒看落日余暉……位於濱江風光帶河西段的國際青年文化公園,如今已成為市民休閒散步、舉家遊玩的熱門場所。這裡,也是海綿城市的試點處。

  “整個公園不僅體現了現代風格和國際性,還實現了水系統的大循環。”南京河西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蔡國峻告訴記者:“公園利用廢棄的鈦白粉水廠,把江水引入南部濕地,經過凈化後進入市政河道進行補水。同時,江邊的雨水泵站把河道水匯入北部的人工濕地,進行凈化後再排入長江。這就是海綿城市的理念,在這個項目上順利實踐了。”

  濱江風光帶的生態蝶變,不僅體現在白天的碧水綠蔭,最美的一瞥停留在夜色中。長江上首座觀光步行橋——“南京眼”從此處夾江而建,在夜晚五綵燈光照耀下迎來人流如織。橋樑上,羽翼般斜拉的鋼索猶如豎琴的琴弦,行人如音符般穿梭期間,從長江南岸步行可抵江心小島。

  如今,“忙碌”的江岸漸漸褪去生産“色彩”,向生態、生活功能轉型。一條條綠道串聯長江大橋至南岸的魚嘴濕地,連通江中綠洲,江岸與腹地漸漸連成一體,南岸和北岸遙相呼應,成為長江沿岸“綠色蝶變”的小小縮影。(完)

掃一掃
央視影音客戶端
央視影音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財經客戶端
央視財經客戶端
掃一掃
熊貓頻道客戶端
熊貓頻道客戶端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