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習近平: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

新聞頻道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 2018年06月28日 00:03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北緯36.8°,

  陜北黃土高原上,

  有一個小小村落,

  名叫梁家河,

  “這是大有學問的地方”。

  1969年,15歲的習近平下鄉來到梁家河成為一名知青,度過7年的青春歲月。習近平曾説,“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徬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離開梁家河40多年來,習近平先後四次給梁家河村回信表達惦念之情,也曾親自回去看望陜北的鄉親們。

  1972年時的習近平(圖片來源:新華網) 

  梁家河讓習近平一直牽掛著,他説:“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6月28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隆重推出12集廣播紀實文學《梁家河》,用聲音回顧習近平在梁家河的“人生第一步”。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隆重推出12集廣播紀實文學《梁家河》。由央廣優秀播音員、主持人傾情演繹,後期製作精益求精。用最優美的聲音和最專業的製作,呈現精彩的“有聲版”《梁家河》。

  在廣播紀實文學《梁家河》中,講述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的知青生活,記錄梁家河幾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在這個叫做梁家河的小村莊裏,習近平經歷了他人生中的很多“第一次”。

第一次成為“種地的好把式”

  到梁家河兩三年後,習近平已經能夠説一口流利的延川話,掏地、挑糞、耕種、鋤地、收割、擔糧,別人怎麼做,習近平就跟著學。遇到不懂的問題,他就向村裏人請教,漸漸地所有農活都熟悉了,成了種地的好把式。

  習近平交公糧的糧站收購憑證

  對農村裏的各種活計,習近平已經幹得很嫻熟了。他還學會了自己捻毛線、補衣服、縫被子,帶來的針線包派上了用場,儘管針腳不那麼齊整,但也有模有樣。

  那些年,他接受艱苦生活的磨煉,過了“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

第一次迎來政治生活中的曙光

  1972年冬,習近平加入了共青團。對他來説,入團之路如同勞動時走的山路一樣,蜿蜒曲折。在遠離北京的梁家河,那頂看不見卻又無時不在的“黑幫子弟”帽子再次被人拿了出來。

  習近平不認輸,第一份、第二份、第三份入團申請書……不停地寫著。他堅信自己的父親是好人,自己也是好人。第八份入團申請書遞上去後,終於獲得了批准,他成了一名共青團員。

  1973年8月,時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梁玉明問習近平:“想不想入黨?”習近平説:“很難。”想到入團的經歷,他有理由説很難。“你不要求進步,怎麼能發展你入黨?”梁玉明用了激將法。

  於是,梁玉明當了習近平的入黨介紹人。入黨申請書寫好後,梁玉明上報公社,同樣挨了一頓訓。

  回到梁家河後,梁玉明説:“不要怕人家不批,你應該要求進步。”習近平又一次拿起了筆,一份一份,直至寫到第十份,才獲得批准。

  習近平等三人的入黨批復函

  1974年1月10日,公社黨委批准了習近平的入黨申請,接收他為黨員。隨後,梁家河大隊推選他為黨支部書記。習近平終於迎來了政治生活中的曙光。

第一次當眾流淚

  2013年5月4日,習近平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説,“我到農村插隊後,給自己定了一個座右銘,先從修身開始。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著書,把羊圈在山坡上,就開始看書。鋤地到田頭,開始休息一會兒時,我就拿出《新華字典》記一個字的多種含義,一點一滴積累。”

  1975年7月15日,中共延安地委召開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學大寨先進代表會,習近平等14名北京知青作為先進個人受到通報表揚

  1975年,習近平被清華大學錄取了,10月7日是他離開梁家河的日子。前一天晚上,他和鄉親們拉話一直到深夜,第二天早上起得較晚。當他早晨推開門走出窯洞時,看到院子裏、道路旁站滿了人——大人、孩子、老人,全村人都來了。大家手裏拿著紅棗、小米,默默地站著。他的眼淚一下子流了出來,這是他第一次當眾流淚。

  梁家河的鄉親們歡送習近平(前排居中)入學留念

  多年以後,習近平對梁家河這片土地做了深情的回望——

  他説:“作為一個人民公僕,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裡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

  6月28日,就可以在央廣中國之聲、文藝之聲、娛樂廣播等頻率上收聽到廣播紀實文學《梁家河》了。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央廣網、央視網、國際在線、央視新聞、央廣新聞、中國廣播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同步收聽哦。

編輯:程祥 責任編輯:王敬東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