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新時代·新平臺·新機遇”——“一帶一路”大型網絡主題活動】記者手記:重走“海絲”起點,終於找到泉州勃發的原因!

中國新聞來源:中國軍網 2018年06月25日 12:04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新時代·新平臺·新機遇”——“一帶一路”大型網絡主題活動】

  記者手記:重走“海絲”起點,終於找到泉州勃發的原因!

  中國軍網泉州6月25日電(記者 楊帆)藍天白雲,綠樹成蔭,經歷了連續的陰雨朦朧,終於在來福建的第4天看到了它天晴後的樣子。“你聞,空氣裏都是海洋的味道。”陽光下,穿著裙子的同事微閉雙眼,張開雙臂擁抱著眼前的城市——泉州,一座融合著中西方文化的世界級文化古城。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資料圖

  24日上午,中國軍網記者隨“一帶一路”大型網絡主題採訪團來到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它以中世紀東方第一大港——刺桐(泉州別稱)港的歷史為軸心,以豐富獨特的海交文物,生動地再現我國古代悠久輝煌的海洋文化,謳歌中國人民勇於征服海洋的英雄氣概,展示中華民族對人類開闢“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貢獻,以及在航海與造船技術方面的許多偉大發明。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內展示文物。中國軍網記者 楊帆 攝

  遠遠望去,博物館的外型像一艘揚帆起航的大海船,內設有“泉州海外交通史陳列館”、“泉州宗教石刻館”、“泉州民俗文化陳列館”和“中國古代船模館”等四個展館。“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漫步在“厚重”的展館裏,感受古泉州港曾經的繁華,有一種穿越之感,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設于博物館一樓東展廳的宗教石刻館,陳列著宋元時期外國僑民在泉州經商、傳教者及其後代遺留下來的數百方石刻,內容有墓碑、墓蓋石、石雕像和各種教寺建築構件等,屬於伊斯蘭教、古基督教、印度教和摩尼教等幾大宗教的遺物。其數量之多、種類之繁、價值之高,在國內堪稱一絕,多數被定為國家一級藏品。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內景。中國軍網記者楊帆 攝

  如果説發達的海外貿易是泉州給記者的第一映像,那麼今天在這艘“大船”裏,泉州“海絲”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與開放性又讓記者受到了深深地震撼。民族與宗教之間的差異性是值得尊重的,但相互的交流與融合也同樣值得尊重,這一點在泉州就體現得非常明顯。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世界多種宗教都曾經在泉州傳播,並且留下了大量歷史遺跡,中國現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建築風格的清凈寺就在泉州。這使泉州成為多元宗教文化融和交匯、和諧共存的載體。泉州的宗教或者歷史上曾經在此活躍過的宗教幾乎包含了世界上所有主要的宗教,比如佛教、道教、伊斯蘭教、景教、天主教、基督教、摩尼教、印度教和猶太教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將全球第一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在泉州。

  泉州開元寺內東西雙塔。圖片來源昵圖網

  時至今日,東西雙塔、洛陽橋、安平橋等古建築,以其宏偉的外形和豐富的內涵展示了泉州悠久燦爛的文明;清凈寺、聖墓、老君造像等宗教勝跡,用無聲而有形的語言述説了泉州文化的多元性,行走在泉州的街市上,那種濃濃的“海絲”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內展品。中國軍網記者楊帆攝

  如果説千年來的“海上絲綢之路”是泉州的驕傲,那麼開放包容的“海絲文化”則是泉州人解不開的情結。這種文化的滋養深刻地體現在他們的人生態度和行為方式上。泉州的民營經濟發達聞名全國,市場主體突破50萬家,民企創造增加值、公共財政收入均佔全市約八成,對外貿易總額穩居前列,泉州人這種重商善商、走向世界的精神和氣魄莫不與“海絲”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那種敢拼敢闖、對未知世界的嚮往已經融入泉州人的血液裏,他們那種面對海洋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血性的最好詮釋。

  參觀完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的四個展館,記者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這裡的每一塊石頭,都沉澱著一段歷史;每一件文物,都敘説著一段故事。如今,這艘壯觀的“大船”,不僅是千百年來海絲文化的縮影,更是對泉州人走出中國、走向世界的激勵,給予他們愛拼敢贏的銳氣和先行先試的勇氣。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一帶一路”戰略賦予了泉州新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一個更加廣闊的舞臺已經搭起,一個更加多元的世界正在打開,只等著泉州這艘大船一往無前,揚帆再出海!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